第1页共6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历程分析(一)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探索确立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从政府到理论界,都有相当多的人在冲破僵化的传统观念,反思中国的开展道路。这个时期的突出奉献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此目标是在反复、锋利的思想交锋中形成的。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形成“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路。“文革〞后,在1978年7~9月的“国务院务虚会〞上第一次重提改革问题。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改革方向是什么。当时党内多数人的认识是在实行方案经济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市场调节手段,以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的需要。由此,1981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大会再次强调:“正确贯彻方案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那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客观地讲,这个改革模式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因为在坚持方案经济体制前提下,成认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没有突破方案经济的框架,强调市场调节只能限制在方案所允许的范围之内。2.1984~1988年,改革目标确定为“公有制根底上的有方案的商品经济〞。1984年2023月20日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根底上的有方案的商品经济〞。这是改革目标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会有如此大的突破呢。其原因,首先是改革实践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亟需作出理论答复。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个体经济大量产生,由此开展出雇工经营的私人企业。一时间,一些人认为雇工就是剥削,人们思想上出现混乱,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些新问题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澄清认识。二是理论界对此改革目第2页共6页标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84年9月在XX省XX县区莫干山上,召开了“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提出的假设干理论观点和对策思路对中央推动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观点进入中央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方案经济的对立,为中国的改革确立了正确方向。邓小平称其“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3.1989~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