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分析。通过对工程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结合近年来规划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指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阶段特征。以规划院城市规划档案业务管理流程为例,以协同办公系统主线,探讨了基于流程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特征与方法。关键词:档案效劳;城市规划;工程生命周期理论一个城市规划工程从立项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由于工程的侧重点发生改变,对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会发生变化。基于工程生命周期理论,城市规划工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立项期、启动期、成熟期以及完成期,如何在不同阶段,准确、高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客观地记录工程编制过程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效劳后续其他规划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工程生命周期理论的城市规划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未来主流的管理模式。本文以XX县区城市规划设计室(以下简称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为例,开展协同办公系统的工程管理模块在实际工作中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开展阶段特征随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日趋完善,对档案的准确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平安化的要求更加明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开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工程结题、归档为导向。档案管理主要工作是收集规划最终成果,包括纸质成果和最终电子文档。管理流程简单,只需按年份、按类型归档即可,多数设计院在初期开展时期都采用这一模式。设计师根据新的工程需求,自行搜索设计院的档案库,新招聘员工也可以在档案室迅速了解、学习设计院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第二阶段,以工程回溯为导向。在第一阶段收集最终成果的根底上,加强工程立项和工程编制中间成果的收集归档。工程立项包括工程建议书、工程招标文件、工程投标文件、工程开题报告等等工程在立项期主要资料。中间成果那么包括了初步成果、中期成果、审查意见等工程在启动期、成熟期的主要资料。随着设计院规模变大,业务量上升,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标准化,档案管理工作在工程立项期就已经开始介入,跟踪管理工程编制全过程。第三阶段,以工程流程、品牌延伸为导向。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可以做得更加精细化,由最初的成果管理转变为全流程的管理,最终成果也不再是档案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评奖材料、成果的可视化宣传展示等后续品牌管理成为新的任务。这一阶段,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立项、根底资料(包括案例资料)、工作日志、最终成果、评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