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道:“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据说这里就是“救赎〞一词的起源。据粗略统计,在整部以赛亚书中,这个词一共出现了16次之多。很明显,它象征着基督思想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到了宗教时代,“救赎〞因其明确的指向性而一度成为了左右西方精神世界的关键词。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救赎〞产生于特定的人群〔基督徒〕和特定的年代〔宗教年代〕,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中信仰的缺失,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这个词似乎也将不复流行。然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着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随后,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那么,在这部影片里,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你们没有自由,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梦想,那是属于上帝的〞,于是,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不过在这场斗争中,救赎主不是上帝。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希望,是整部影片的主题。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安迪入狱之后,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凌辱的事实,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而骨子里,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要你拉你就拉〞,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导致了老布的死亡,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失去了希望,就始终无法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