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北齐响堂山隶书刻经风格及来源分析:响堂山石窟,现存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保存大量刻经,尤以北齐时期为主。在我国现存的南北朝石窟刻经中,保存最为完好,内容也最为丰富。在这其中,书体以隶书为主,另有少量楷书。响堂山隶书刻经最大的特点是以楷法写隶,用笔方圆兼顾,无较大起伏,笔势稳健少开张,是楷隶相融合的精神实质。本文归纳梳理响堂山所存隶书刻经的概况,并分析其书法特色及风格来源。关键词:北齐;响堂山;刻经;风格响堂山石窟位于距离邯郸市35公里处的峰峰市区,有南、北、小三处。自北齐年间开始凿刻,属于北齐皇家开凿的大型石窟,后隋、唐、宋、明各朝代均有续凿。现南北响堂山共有16座石窟,共6万余字经文。响堂山石窟中的刻经,是全国最早的大面积刻经,开启了我国佛教刻经文化之先河,另外也是我国佛教刻经的先导。经考证,响堂山石窟共有刻经即刻字处共36处,大多为北齐时期,共24处。其中,楷书刻经2处,分别为位于北响堂石窟刻经洞窟后室前壁拱门的两侧墙壁上无量义经·德行品和位于南响堂石窟山门外东南山坡的佛龛群中央的大空王佛。隶书刻经及刻字处共22处,根据其风格,可分为五类。1、第一种是北齐社会相对“正统〞的隶书书风,瘦劲精整,笔画平正,隽秀飘逸,起笔保存魏碑的一些方笔,结体偶有篆书结构。这类隶书有八处,分别是:南响堂第一窟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窟妙法莲华经;北响堂刻经洞佛说维摩诘经、佛说弥勒成佛经、胜鬘经、佛说孛经;北响堂半山腰处狮子吼菩萨品;北响堂大业洞口右侧无量寿经偈。这八部经属于同一种类型,传承了汉隶经典隶书的写法。笔力清刚毅健、清丽自然,结构紧密,章法轻松、行列明晰。隶书以“精而密〞为美,这些特点在此都有所表达。这类隶书字型宽扁、结构紧凑而又舒张,用笔含蓄利落,章法行列清晰、字距略大于行距,符合隶书“精而密〞的审美要求,是东汉成熟隶书开展的余绪。从其结体、用笔、不难看出成熟汉隶的影子。这几部经文中,也有些许楷书意味,但整体数量不多、意味也不算很强。故究其来源,是以隶书为根底,在书丹过程中或有意、或无意偶尔掺杂楷书意味。2、第二种和第一种相似,以方笔为主,瘦硬平正,但字径要略大于第一种,字型更为宽博,收放关系略小于第一种,整体风格更为严谨,甚至有些呆板。这类隶书有两处,分别是北响堂双佛洞两侧的十二部经名和大圣十号。相较于第一类清秀俊逸的风格,这类相对要宽博豪放一些。整体来说,字距行距都比拟小,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