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剖析耗散结构的产生机制分析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耗散结构论作为一种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从系统论角度看,创新是思维活动从无序逐渐向有序的演化,进而突变、升华的过程,与耗散结构的形成规律相似。因此,根据耗散结构的产生机制分析秘书工作的创新思维特征,有利于启发创新型秘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对于秘书教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耗散结构;创新思维;系统;秘书;教学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1]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异,主要表现为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能力是检验各类人才素质上下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秘书素质的客观要求。决策是各级领导的主要工作。随着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领导者对秘书的辅助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秘书提供信息、办文办会,而且要其参与政务、出谋献策。秘书工作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变化,必然要求作为秘书工作主体的秘书人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现代秘书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胆略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因此,创新能力还是秘书职能的变化对秘书素质的迫切需要。显然,深刻解析创新的机制和过程,对于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对文秘专业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但创造性思维带有非逻辑特点的自发性,使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把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创造性思维的发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它自发形成的机制,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秘书工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供可循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耗散结构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布鲁塞尔学派创始人普利高津于1969年针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有序化问题而首先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第2页共9页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输入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到达一定的阈值时能够进行自发组织,导致熵减少,从系统原有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系统如何由比较简单、比较低级的结构产生出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结构的问题。该理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它不仅在流体、激光、核反响过程等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