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内容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叫李士强,来自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我汇报的题目是:心系家乡父老,践行精准脱贫我们村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偏僻闭塞。目前全村718户、30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455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直到2023年底,人均年收入仅2700元,是冯营乡出了名的贫困村。对于贫困,我有着深切的体会。当年,我们全家七口人住在冬天进雪、夏天漏雨的两间破土坯房子里。记忆中从小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上中学时为了一块两毛钱的学费赤着脚冰天雪地里去拉板车挣钱。像我这种情况,也只是村上的一个缩影。有的村民自嘲:一只老鼠在村里跑一圈,因为找不到吃的,只好抹一点眼泪走了!缀学后我先后干过掏粪工、挖沙工、泥瓦工,后来外出务工,通过多年打拼事业上有了一些成就。每次回到家里,总会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这些年来我得到了许多开展机遇,更得到很多荣誉,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受党教育多年,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富而思源,把我们村扶贫责任扛在肩上,帮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2023年12月,在父老乡亲的期盼中我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李寨村集体经济企业为零,还欠着外债,人心散,没生机,四间岌岌可危的村部跑风漏雨,村容村貌脏乱差。农民靠天吃饭,局部村民还在温饱线上徘徊。村民刘廷运一家,可以说是村里有代表性的贫困户了。当我第一次走进他家,满头白发的他正艰难地摸索着农活,屋子里空空荡荡,连个凳子都没有。看到这样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颤。老刘快80岁了,老伴去世早,儿子又遭遇车祸身亡,雪上加霜的是,儿媳也离开了他们,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年迈的老刘身上。他的孙子刘铁棒外出打些零工,帮爷爷分担,勉强维持温饱。孙女刘玉霞初中辍学也准备外出务工,只有小孙子在上着小学。看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同志们,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离开老刘家时的心情,我的心在滴血!我是共产党的干部,是有一碗饭也要分给别人半碗吃的人,看到家乡父老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看到这些极度贫困、快要失去希望的兄弟姐妹,看到贫困孩子那渴望“上学、能直戳到你心窝子里的眼神,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带着乡亲们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我上对不起党、下对不起群众。就是豁出全部的心血,也要趟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