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中盘亏问题与对策分析王荍财政部在2022年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在实际清查过程中发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着很大的盘亏问题。为此,本文以此为重点,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中出现的盘亏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提供帮助。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盘亏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以及经济规模都实现了更好、更快的开展,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额也不断增多。直到2022年底,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规模与10年前相比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与此同时,在相应的资产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资产清查过程中的盘亏现象非常突出。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了全面的固定资产清查活动,以全面了解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为后续有效的资产管理奠定根底。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中的盘亏问题(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就当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而言,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基建工程建设的实际本钱并不考虑在单位的支出核算中,只有当工程完工申报竣工且交付使用后,资产方才会转入事业单位进行相应的固定资产核算工作[1]。但是,一般的基建工程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甚至一些重大科技工程的工程周期有数10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竣工后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那么基建工程工程采购以及使用的资产设备,尤其是一些电子科技设备在尚未完工时就已到达规定使用期限。此时,事业单位亟须对相应的技术进行更新,而当前又存在大批损毁而待报废的设备,因其属于尚未转固的资产,所以不能正常办理报废手续。在这种情况下,废旧设备需要长期存放不能进行处置,特别是一些科研单位进行机房改建扩建以及更新工作时需要引进大量的新设备,此时必须将旧设备撤除,之前废旧设备的长期存放的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在新设备引入过程中出现旧设备存放不当、管理欠缺等问题,导致旧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遗失情况,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固定资产盘亏问题。(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标准在当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事业单位并没有将固定资产的出入库管理重视起来,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够标准,管理方法不够精细化。在这种情况下,在固定资产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套设备集中登记到一个部门的情况。但是从实际上来看,设备又是不同部门的多位人员共同使用的,上述的管理方法不能将资产的登记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