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实验一小一、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读明白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考虑的观察方法。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学生本人喜爱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材料,课上互相交流。〔2〕结合注释理解读标题的意思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补充:激趣导课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络,假设细心观察,用心考虑,就有可能觉察万物的神秘,认识万物的联络,本课两首诗确实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考虑觉察万物的神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本人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络上下文,既要联络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讨论。〔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老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根底上朗读情感。4、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阅读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用心考虑,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通过考虑,作者觉察其中的神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关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假设不能客观地、平复地进展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1、反复练习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一、复习第一首古诗1、指名背诵读诗2、指名说诗句意思二、学习游山西村1、初读感知2、理解作者,理解诗题〔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材料,老师补充。〔2〕依照注释理解诗题3、理解诗句大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