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一单元要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明白课文大意。2、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时间:22课时21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诚,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心古一诗中发出了如此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能够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确实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表达,它确实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绘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妙的地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衰败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要素。在方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擅长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约委婉而富有神韵,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阻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回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因此写了这篇记和诗。三、检查预习情况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豁然活泼〔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四、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或听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同学齐读课文。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五、小结〔1〕.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