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案例与点评水调歌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之一。本课的教学目的:一、通过朗读,理解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二、通过品味,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重点:朗读并学会通过想象感悟词的意境。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一、情境导入首先播放花好月圆夜MTV。师:首先让我们来倾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同学们假设熟悉的话能够跟着哼唱。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醉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出现出一个什么形象呢生:月亮。“师: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似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二、美读意境通过屡次朗读,让学生熟悉文本,读的琅琅上口,读出情韵。1—、听读感受意境。2—、练读按本人喜爱的方式读,读出你的体会、你的个性。3—、配乐读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学生吟诵,读出感情。三、走近苏轼“所谓知人论世〞,读苏轼的诗词,一定要理解苏轼其人,解读他当时的背景。在学生先前预习、查找的根底上,通过投影打出苏轼与本词有关的经历: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书画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从21岁中进士到如今(1076年)已20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妻子早逝,与弟弟苏辙6年未见,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非常失意,屡次被贬官。我们学过的苏轼作品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赤壁赋(核舟记提到)。四、质疑赏析上片的学习主要质疑,下片的学习重在欣赏。学贵有疑,擅长提出咨询题是学习考虑深化的结果。在赏析时,我先请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提出疑咨询。学生围绕作者的心理活动,抓住三个动词进展提咨询。“咨询〞了什么几时有是何年咨询月说明作者思索的深化,彷徨的心态。“欲〞:诗人想干什么乘风归去。诗人飞天的渴望是对天上的想象,是琼楼玉宇的美妙,是一个出世的梦,是一颗玉洁的心灵。“恐〞:由于天高而担忧摔的重,由于担忧高处不胜寒而郁结。学生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