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56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绿色作为全市开展的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通过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构建统一、完善、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科学支撑,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根本原那么(一)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二)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布局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统一建设运营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共享和信息统一发布。(三)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综合分析和预报预警。(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更好履行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公共效劳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推动政府购置效劳,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驱动创新、提升效率的作用,依托现有环保平台,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根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自治县)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第2页共11页升;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联动、部门协同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初步建成要素统筹、标准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二)具体目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满足环境质量评价、考核和预警需求,实现大气、水、土壤、噪声监测点位覆盖所有区县(自治县),陆地、水体、饮用水水源等辐射监测点位进一步完善,全面反映我市辐射环境质量状况;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进一步健全,重点监控企业建成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生态状况监测网初步建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有效运行。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按照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