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民国档案■■■■■■■■■■■■■■■■■■■■■■■■■■■■■■■■■■■■■■■■■■■■■■国难·内迁·共同体: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与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比较研究赵飞飞殷昭鲁[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文化教育界备受日军摧残。为保存民族文化血脉,进行文化抗战,中国大学开启了世所罕见的辗转迁移办学的历程,并为适应战时环境实行联合办学。地处西南大后方的西南联大和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两个大学共同体,是抗战时期中国两处著名的学术中心。这两个大学共同体各具特色,在内迁动力、办学体制、国际交流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但差异中又彰显共性。从差异与共性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对中国大学办学多样性、中外文化交流途径、大学与国家关系等问题加深认识。[关键词]西南联大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比较研究西南联合大学是全面抗战初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等院校在云南昆明组建而成。华西坝教会五大学是指抗战时期依托华西协合大学所在地华西坝共谋联合办学的五所教会大学,它们是华西协合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在整个全面抗战时期,云南昆明和成都华西坝为备受日军铁蹄摧残的中国教育界提供了一方学术“净土”。两处大学共同体同样都是大师云集、学子繁茂、学术增进,铸就了中国学界文化抗战的不朽丰碑。近年来关于大学群体比较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但多聚焦于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的比较。①至于对同处西南大后方的西南联大和华西坝教会大学群的比较研究却付诸阙如。本文拟依据相关档案文献对此进行尝试性探讨,以期深化对大学与国家关系、中国大学办学多样性、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的认识。一、内迁动力上的“奉命迁组”与“自主迁移”之别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由此开始。但当时很多人对此事件的严重性后果估判并不够,胡适认为此事件“只是一次孤立的行动”②,不会有什么全局性的影响。北大校长蒋梦麟也认为这是一起地方性事件,“日本的计划似乎还是蚕食中国,一时恐怕尚无鲸吞的准备”。③但局势持续恶化,平津中国守军全面撤退,继之上海战事又起,国人这才意识到此非地方性事件,全面战争已经开始。对于抗战时期中国的教育界而言,关于要不要迁校,什么时候迁校,往哪里迁,迁后以何种方式继①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梁严冰:《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比较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赵保全、罗承选:《抗战时期大学共同体精神培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