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侨精神世界探源——基于侨乡与侨居地的田野调查分析_陈衍德.pdf
下载文档

ID:492501

大小:2.21MB

页数:2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0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华侨 精神 世界 探源 基于 侨乡 侨居 田野 调查 分析 陈衍德
华侨精神世界探源 基于侨乡与侨居地的田野调查分析陈衍德*摘 要:本文的主旨是通过研究侨乡与侨居地的关系,探讨华侨以侨乡为归宿的精神世界。具体以侨乡闽南和侨居地菲律宾为例。本文以非传统方式展开论述,理性分析中交织着感性体验。据以分析的主要材料 访谈录,也是独家的,乃笔者在闽南、菲律宾采访所得。希冀本研究较前人更深入些,得出的结论也更能契合历史的真相。关键词:侨乡 闽南 侨居地 菲律宾 精神世界一 引言:追寻逝去的一代人和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一代人的经历构成的。宏大的历史叙事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失了这些鲜活的个人,以及由他们组成的一代人,就无法描述历史的细节。而没有细节的历史是苍白的、概念化的、经不起推敲的。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那就是:宏观与微观缺一不可,概念与具象互补融合。从19 世纪末叶到20 世纪中叶,与苦难和战乱相伴的那一代华侨,随着那一个时代的终结,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现今遍布全球的海外华人,正是踏着这些先辈的足迹前行的。为了不忘记这些先辈以及他们的那个时代,我们有责任复原那一段历史。物质的历史固然重要,精神的历史更不可或缺。让我们循着留在后人心中的那些先辈的足迹,去寻找他们的精神归宿,去体验他们的心路历程。侨乡是那一代华侨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归宿。他们奔赴海外后,侨乡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移民链条的起始点在侨乡,精神纽带的始发地也在侨乡。连接侨1*陈衍德,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华侨华人史等。鼓浪屿研究 第十六辑乡与海外移居地的一根根线,具有移民链条和精神纽带的双重性质。就后者而言,那个时代的华侨的精神世界是单纯的,侨乡的一草一木是他们的精神慰藉,对故乡亲人的惦念、对往事的记忆,深深影响着他们在海外的生活。然而,这一切随着那个时代的结束,都烟消云散了。20 世纪下半叶的新华侨移民,再也没能重复先辈的心路旅程。追寻,就从此处开始。二 激荡华侨精神世界的波澜始于侨乡华侨奔赴海外主要从事的是经济活动,华侨史在很大程度上应属于经济史范畴。然而,从事华侨史研究的学者,鲜有将其与中国经济史全面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而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学者,也鲜有将华侨史纳人其范围的。当然也有例外。著名经济学家陈序经,便是例外之一。他在 南洋与中国 一书中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之于南洋的关系那么密切。”他又指出:“因为了地理上的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长期的交通,又因为闽粤两省的土瘦人稠,南洋的土肥人稀,以至于初期的殖民地政府的鼓励,与中国国内的政治上以至风俗上的种种原因,所以国人之到南洋的,至为繁多。”经济活动将侨乡与侨居地连接了起来,而从事这些活动的是人,是移民,亦即华侨。经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生存竞争,它是优胜劣汰的,是严酷的。然而人的神经无法长期紧绷,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和的一面,这样才能达到平衡。侨乡在华侨心目中就象征柔和的一面,尽管它也是竞争的动力与源泉。侨乡之所以起到平衡心理的作用,是因为早期的华侨在故乡备尝艰辛,个人与家庭的付出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而相同的付出在海外却获益更多,但与亲人的别离这样的代价是难以补偿的,唯有对家乡的思念能缓解如此的不安与焦虑。所以,侨乡在华侨内心深处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华人社会的第一代移民在原籍故乡生长,亲身尝试过中国农村穷困的生活,因而对故乡贫瘠的土地,古老简陋的住屋,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童年的记忆加上异国乡愁,使上一代华人对故乡产生一份特别深切的感情,也促成其与中国坚牢不破的认同。”贫穷使人际关系密切,富裕则使人们相对疏远。这也许是中国社会的特质。对故乡的依恋,归根结底是对亲人与乡人的依恋。即便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对亲人与故土的思念2陈序经:南洋与中国,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48,第 5、36 页。菲 施振民:童年与故乡,载洪玉华编 华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纪念文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拉刹大学中国研究室,1992,第 10 页。华侨精神世界探源 却日夜萦绕于怀。没有经历过那种贫困境遇中的生离死别的人们,是无法体会这种刻骨铭心的感情的。最终,这种感情化作了奋斗的动力。当时无论是侨乡还是侨居地的社会环境都是恶劣的。在中国,以农为本、安土重迁的传统与意识绝不鼓励人们移民海外,对自发的出洋者则视其为贱民、异类,甚至视同盗匪、叛逆。直至晚清以前,中国统治者对保护本国侨民一无所知,或者根本不承认海外侨民也是本国公民。在侨居地,除了土著对华侨排斥之外,西方殖民者当局则纯粹将其当作廉价劳动力,或者视其为提供商业利益与生活方便的工具。平时的榨取自不待言,还时不时掀起排华风潮。在如此严酷的内外环境下,为什么大批沿海贫民仍然源源不断涌向南洋?从宏观上说,“中国的真正资本主义处于中国之外,譬如说在东南亚诸岛”。从微观上说,正是这些移民为生存本能所驱使,为了摆脱自身及家人的不幸,寻找一个相对自由的天地去碰运气。经过苦苦的心灵挣扎之后,他们便义无反顾地出行了。华人的候鸟式移民最能表现侨居地与侨乡的紧密关系。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往返两地费时费力费钱,但他们仍乐此不疲。为何如此?时至清末民国,大多数华侨仍未将侨居地视为永久居留处,他们的心理天平仍然倾斜于家乡,那里有他们的眷属和亲人,他们在海外拼搏的最终目的是荣归故里,终老家乡。20 世纪 3040 年代,南洋华侨的女性人数开始增多,携眷生子的现象也不再少见。然而,对故土的眷恋依然如故。返乡探望父母、娶妻,回乡建房置业,送子回乡读书,等等,不一而足。再者,还有连锁式移民,亦即先期出洋者站稳脚跟后,回乡将亲友、同乡带往彼处,后来者也效法先行者,再接着牵引更多的人前往,终至形成一定数量的乡亲聚居一处的状况,形似故乡的“飞地”。除了络绎不绝的人员往返,还有大量侨资投资家乡,巨额侨汇挹注家乡。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以侨乡为中心的精神波澜荡起的涟漪。三 访谈录:点滴真相汇聚历史长河把握精神世界固然比把握物质世界更不容易,但精神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性中有渴望他人理解的一面,这给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探索人们真实内心的机会。田野调查中的访谈,只要获得受访者一定程度的信任,就或多或少可以从中窥探其内心世界,更不必说其生活经历了。个别的访谈意义有限,系统的访谈则有助于复原历史的细节,辅之以其他资料,历史的真相有可能浮出水面。3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三联书店,1997,第 49 页。鼓浪屿研究 第十六辑笔者于 19912002 年对菲律宾侨居地的华侨华人与闽南侨乡的归侨侨眷做了数次系统性的采访。其中,采访了厦门市郊(民国时期的禾山乡)的归侨侨眷 23 人(其中1 人为返乡探亲者);厦门市区的归侨 3 人;泉州市区的归侨 9 人(其中 2 人为侨务工作者);菲律宾马尼拉、宿务的华侨华人 68 人(19921993 年);宿务的华侨华人 11人(2002 年);达沃的华侨华人 6 人(2002 年)。总采访人数为 120 人。仅 19921993年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的访谈记录即达 10 万多字。这些采访大多数为单人单独进行,少部分是数人同时进行。这些来自田野调查的第一手材料成为笔者从事华侨史及侨乡研究的核心资料。30 多年来,笔者在专著和论文中使用了其中的许多访谈录,但更多的访谈录则从未使用过,也从未对这些资料进行过整体分析与分类比较。本文将对其进一步挖掘利用,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析。本文的主旨是通过研究侨乡与侨居地的关系,探讨华侨以侨乡为归宿的精神世界。围绕着传统文化在侨乡与侨居地的传承延续,以及侨乡与侨居地在文化方面的互动。本文将以访谈录为主,辅之以其他资料,对 1949 年以前的闽南侨乡如何成为菲律宾华侨的精神依托这一主题,进行比较深人的探究。首先从教育人手。教育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广义教育则涵盖了家庭教育及社会氛围。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的探析,一窥华侨在多重教育下,其精神世界的真实面貌。其次通过各种移民形态下表现出来的文化继承与传播,以及侨居地对侨乡文化的吸纳与反哺,来研讨侨乡在本源性的文化传统与外来性的文化养料的双重作用下,如何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并成为海外华侨的心灵家园。当然,在论述过程中二者不免有所交叉。四 侨乡:传承文化的菲华教育之源头(一)教育牵两地,文化长存续广义的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19 世纪末 20世纪初,马尼拉中西、怡朗华商、宿务中华三所华校相继诞生。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华校几乎遍及菲律宾各地。然而,在菲律宾土著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华校就像一个个文化孤岛,无法阻止华裔年轻一代的菲化。不过,历史是如此的诡异,正是在这一时期,内忧外患频仍的中华民族却迎来了民族意识的大觉醒,并波及全球华人。菲华教育468 人分类如下:厦门禾山籍 28 人(其中在马尼拉居住者 20 人;在宿务居住者 8 人);除厦门籍之外的闽南籍 14 人;南安苏氏家族 6 人;20 世纪 70 年代赴菲的知识化新移民 12 人;菲华宗教界人士 8 人。华侨精神世界探源 也因此出现转机。此前早已存在的中菲混血儿阶层,本来已从华人社会脱离出去,此时却出现了转向。菲华学者施振民这样论述:“由于华人眷属都留在故乡,他们很自然地对家乡和祖国特别关切。国族思想的高涨,更使华人以中国的强盛为其将来的寄望,对日抗战将民族意识扩张到极点。一向同化于菲人社会的中菲混血儿,在华人文化的新环境中,开始接受华校教育转而华化。”混血儿尚且如此,更遑论纯粹的华人后裔了。当然,此间华文教育在菲律宾的复兴,还与菲华社会的特点有关,追根溯源,还须从闽南侨乡寻找原因。第一,早在清末民初,闽南侨乡的教育事业即已兴起。南洋各地华侨资助侨乡教育是一致的。菲律宾的特别之处是,菲、闽两地的华文教育产生了联动。与南洋其他地方不同,美菲当局禁止华工人境,只有商人与文化人才能赴菲。商人要培养后代能写会算以便接班,文化人正充当了师资。第二,菲律宾华人移民85%来自闽南,没有如新马那样的方言群区别,连粤籍华人也学会了闽南话。在国语不普及的年代,闽南语作为教学语言,起到了补充国族母语的作用。第三,菲华社会祖籍地的高度一致,还导致以乡村为单元的同乡组织的发展远超南洋各地华人社会,这些同乡会最初不少是由资助家乡兴学办校的旅菲乡侨校董会转变而来的。这样,侨乡与侨居地的教育便有了关联性。在此背景下,一些老华侨已不满足于让子女在菲律宾上华校,而是将后代送回家乡读书,让他们在学习中文的同时,接受故土文化的浸润。这对在异国他乡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远见卓识。(二)返闽与在菲,习文两相宜下面对受访者早年的读书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在 20 位居住于马尼拉的厦门禾山籍人士中,有 8 位出生于菲律宾,其中 4 位在儿童时代曾返乡读书;12 位出生于家乡者,其中 6 位在出国前在家乡读过书。除了这 10 位在受访时明确说自己曾在家乡读过书之外,至于其余的人,从口述中也可以得知一些与读书相关的信息。这当中,薛女士(1921 年生)幼年即赴菲,之后返乡约 10 年,再赴菲后就读于华校,战时结识了两位避难的先生,跟他们学会了读 古文观止。据此可知,她有相当的中文功底,不排除在家乡也读过书。黄先生(1922 年生)16 岁赴菲律宾苏禄省和乐市,20 世纪 60 年代曾先后出任苏禄中华商会正、副会长,以及苏禄华校同仁中学(附设小学)董事会的董事、副董事长、董事长。除非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否则他无法胜任这些职务。5菲 施振民: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宗亲与同乡组织在海外的演变,载洪玉华编 华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纪念文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拉刹大学中国研究室,1992,第 241 页。采访陈功勋、薛爱治夫妇记录,1992 年 6 月 14 日,马尼拉市。采访黄锦狮记录,1992 年 6 月 29 日,大马尼拉地区描仁瑞拉镇(Valenzuela,Metro Manila)。鼓浪屿研究 第十六辑其赴菲前在家乡的少年儿童时期,几乎肯定受过教育,从而打下了文化基础。何先生(1927 年生),是土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