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养教育课程(即国内高校俗称的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环,源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外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借鉴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自我完善,其核心是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以及“全面”发展的人[1]。目前,教育界对开设素养教育课程普遍认可,积极推进,在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2]。与此同时,作为高校教学辅助部门与科研单位的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资源、人才、空间优势,与时俱进融入学校素养教育成为业内教学服务的重点课题,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开展素养教育实践为例,讨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素养教育中的地位、意义与具体实施路径。一、文献综述我国正式开展素养教育课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界对综合素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肇始于此。初期,学术界讨论重心是将图书馆承担的文献检索类课程纳入学校素养课程体系。如冼巧玲介绍美国加州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时专门提到图书馆文献检索教育作为通识课程的授课案例[3];葛敬民结合时代发展提出文献检索课授课对象转移问题,认为应该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我国通识教育的一大门类,由图书馆承担部分教学任务[4];孙平讨论了我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与目标,提出基于文献检索课程在图书馆推进通识教育的必要性[5]。中期,随着信息素养作为国内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课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改革类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如涂颖哲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学校整合素养课程过程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6];邢花婷以九江学院图书馆为例,讨论在信息检索课被吸纳进学校通识教育平台后,高校图书馆如何建设相应的师资力量[7]。王捷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讨论图书馆利用新媒体与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合作,引高校图书馆开展素养教育课程实证研究*陈涛(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4)[摘要]文章回溯高校图书馆开展素养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开展素养教学是履行图书馆职能、合理配置馆内资源、强化服务能力、体现图书馆价值的需要。以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承担素养课程教学为例,探讨目前高校图书馆素养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从教学团队建设、更新教学理念、图书馆支持与保障、校内部门协同等层面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关键词]素养教育课程;高校图书馆;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22)06-0076-06*[基金项目]2021年云南民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