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卷第6期2022年12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TaizhouPolytechnicCollegeVol.22No.6Dec.2022作者简介:徐畅(1967-),女,安徽合肥人,教授.高校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医校合作互助发展模式构建徐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高校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医校合作基于法律、政策、现实困境、合作意义四个背景,其目标是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医校之间互建基地、交互工作和互助成长的三互合作模式,采用合作双方自评、学生成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方式对医校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达成心理支持、心理拓展、合作双方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的价值。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支持;医校合作;互助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142(2022)06-0014-0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明确提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各高校要主动争取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定点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也称医校合作。所谓“医校合作”是指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以下简称“医院”)与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中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组织管理和专业优势,通过评估、转介、诊断、治疗、住院、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为大学生严重心理问题和各类精神疾病的及时治疗提供支持的过程[1]。1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医校合作背景一是法律背景。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医校结合”的工作提出新要求,规定“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的诊断、治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这种形势下,“医校结合”模式逐渐成为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二是政策背景。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高校“应积极在院(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校医院、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转介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聘请精神专科执业医师到校医院坐诊。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导学生到医院就诊。2016年12月,22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各地“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