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ANALYSISPRWORLD\公关世界59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的实证探析文/陈自来王涵摘要:第二课堂是以教学为主之外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无形课堂”,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学业发展、全面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数据调研发现,第二课堂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不足,供给与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需进一步聚焦定位,加强第二课堂内容建设;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深度嵌合的研究探索;发挥第二课堂的特性,拓展活动的“边界”。关键词:第二课堂,供给与需求,深度嵌合,聚焦定位第二课堂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传授知识、增强能力、锻造人格、培育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育活动。[1]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上升到了重要高度,并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明确把“第二课堂成绩”作为一个独立二级指标列入培育过程。这意味着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国家政策层面,第二课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部分。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要求在2018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一步推动第二课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大局,服务学生发展的需求。与以教学为主提供课堂知识讲授场景的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常被理解为培养实践能力的“无形课堂”,是教室之外的教育场域。[2]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征,可以提供知识应用、知识补充、能力提升、能力拓展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课堂的场域、时间限制,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普遍认为,第二课堂包括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学生管理等。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素质、学业发展、能力培养,对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学者根据内容和性质,把第二课堂分为了:社会实践、学术交流活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工作等五大类,倡议开展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文体竞赛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第二课堂建设也存在着定位模糊、内容泛化、评价主观、指导缺位等现实困境;也有人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占据了学生有效时间会影响学生学业。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拟通过对南京本地某本科院校进行调研,探讨当前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3]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课题组选取大一、大二、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