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8-3812(2022)06-056-05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LIAONINGPROVINCIALCOLLEGEOFCOMMUNICATIONS第24卷第6期2022年12月Vol.24No.6Dec.2022高职学生“双面”社交失衡的危害及化解对策基于高速互联网、智能移动电子终端、新型社交软件的社交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使得兼具开放性和自主性优势的网络社交成为常态。人类社交活动拥有了现实和网络双空间,“双面”社交方式的即时切换成为普遍现象,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双面”社交切换失衡现象也有所扩大,尤其在综合素质相对偏低、自律意识相对偏差、社交自信相对偏弱的高职学生中,“逐渐出现的一些沉浸于虚拟社交中无法自拔、社交技能弱化、网络虚拟社交伦理道德淡漠等问题”,造成网络“社牛”、现实“社恐”的双面状态,使得部分学生线下社交意愿减弱,在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时感到紧张、有压力、不自在,出现现实社交焦虑,进而出现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对个人顺利完成学业产生了危害,须深入研究,寻求对策。1青年学生“双面”社交失衡的现状及成因1.1“双面”社交切换常态化社交是人的天性,小孩出生便天然地拥有与人交往的本能。社交是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然需求,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依赖。网络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输平台功能的日趋完善和强化,弥补了现实社交的劣势,形成了虚拟网络社交空间。在即时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智能算法信息推荐、碎片化信息浸润、同质化信息聚集等方面,极大地超越了现实社交方式。人们的社交活动更大程度和更多时间情况下倾向于使用虚拟网络社交空间,甚至对面相坐也习惯使用社交软件而非直接的口头交流。对于经过社交敏感期训练的大多数成年人,虽然也经常运用虚拟网络社交手段,但需要进行切换时,他们往往能够自由切换、从容适应现实社交生态。1.2青年学生“双面”社交失衡处于成长期的高职学生,从出生就经历虚拟网络世界的熏习,如因家庭或个人原因在现实世界中接受的教育不够完整,错过社会交往能力养成的敏感期(即儿童或少年时期与他人、与大自然接触少或频次不够),很容易被动地沉溺虚拟网络社交空间。一方面,不自觉地享受虚拟网络的“人明我暗”的社交安全感,进而对与网络空间规则、标准等不一致的现实社交产生陌生感与不适应,甚至恐惧现实社交。有研究表明,“习惯只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在线互动的大学生,更容易在现实社交中出现社交恐惧心理,从而侧面证实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