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2-4-17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思政专项“三史结合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项编编号:2020JSB1046)。作者简介:杨光(1994—),男,江苏徐州人,宿迁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杨光(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研究该问题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面对当前育人体系仍需完善、育人方式仍需优化、教学活动仍需拓宽、育人协同工作仍需加强问题,各大高校应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意识,提升专业课程教师挖掘思政资源的能力,打造协同育人信息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学科参与的协同机制,形成相互支撑、协同促进的教学体系,共同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3)02-0107-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2.040[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引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在会上就思政教育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中提出“课程思政”概念,该概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得出的一种全新形式,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作为立德育人的重要基地,以培养优质人才为己任,在这种环境下培育的人才不仅应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一颗爱国赤诚之心,为国家的发展增添助力。但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在许多高校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各大高校要强化各科教师的“课程思政”主体意识,使得高校各方通力配合、协同发展,合力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一、“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青年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教育部要求各大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针对青年阶段的发展特点,重视学生在高校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做到学生的个人成长与价值引导相结合,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同时,课程思政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可以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