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023年第1期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孔苏周志军摘要:对学生进行综合学业评价是高校教育教学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对学生学业水平给予客观评价既是优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又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各类原始学业成绩,设计评价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模式,构建量化评价模型和提出质性评价策略,对高校及时有效实施学业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学业评价;综合评价模式;量化模型;质性策略学业评价是高校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衡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当前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业评价存在认知误区,简单将其理解为课程成绩评定,或与教学评价或课程评价混淆。由学业评价构建的一整套评价体系又称为“学业评价模式”,其中包括“综合学业评价模式”。这是以客观的学生成绩和现实表现为依据,对学生学业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既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终结性评价,又能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当前高校学业评价模式的弊端(一)评价目标忽视增值内容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缺乏全面认识,教学管理人员侧重于关注学生课程成绩和学分,教师侧重于关注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普遍缺乏关注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缺乏明确的学业规划,学习模式大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对自身学业评价主动提高的意识不足。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结合程度,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重,知识性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的划分等评价目标均未得到明确的界定[1]。特别是学生学业成绩反映的学业增值内容还没有被有效重视,增值评价没有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增值目标也没有成为评价目标。(二)评价体系缺乏灵活性高校对学生给予合理有效的学业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该体系需要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办学实际的评价模式为基础。当前高校在评价模式的选择上普遍采取泰勒的目标导向模式,而实际的评孔苏周志军:高校学生综合学业评价模式研究作者简介:孔苏,男,安徽淮南人,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杭州311121);周志军,男,河北石家庄人,信息工程大学教学考评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