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总第127期)No.4.2022General.No.127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MINNAN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高校教师关系解构与治理体系优化研究——以教师获得感提升为视角蔡伟政(闽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高校教师的获得感主要来源于相对稳定的物质待遇和有差异的“人际待遇”,基于部分高校教师获得感偏低的现实,提升教师获得感、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博弈论对于辨析高校教师“人际待遇”获得的各种关系上具备极大的适切性,以博弈方法对教师“参与认同”“科研共济”“育才成就”“价值转化”四个“人际待遇”主要关系进行解构,探索提高教师获得感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激发教师内部潜力、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来推动高校办学发展,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关键词:高校;教师;获得感;人际待遇;博弈;治理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114(2022)04-0128-06教师队伍对于一所高校的意义,不仅在于培育优秀人才、提升科研水平等内涵性建设,更在于推动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扩大办学影响上的深远作用。如何激发高校教师的内在潜力,是每所高校必须研究也是首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博弈论在分析人际相互关系的优势,对于解构分析高校教师在校内各领域的角色定位,进而探究提升教师的获得感的途径有着极大的适切性。本文从博弈角度分析探讨提高教师获得感的有效途径,以期激发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为高校推进现代大学管理改革进程提供一个视角。一、提升高校教师获得感的现实之需与博弈解析契合“获得感”一词源于2015年初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其有别于“幸福感”,强调的是在付出具体劳动后达成的期望值,是一种实在、真切的感受。按照传统分类,高校教师的获得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物质层面最主要部分就是薪酬,其包括工资、津贴、科研收入等在内的可货币化报酬,也包括职业发展机会等形式各异的非货币性报酬;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指工作成就感、个人荣誉归属感等。从高校教师的职业角度分类,作为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高校教师的自我社会定位有别于其他行业人员,其“人际待遇”的得失占据获得感的很大比重。这里所谓的“人际待遇”指人处于某个特定的人际关系网中所能得到的被认同感和满足感,是精神获得感的具体化表现。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人际待遇”体现在管理上的参与认同、同事关系互动、教学育才成就、科研能力威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