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才智︱2023.03中︱思政研究AbilityAndWisdom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路研究李富臣徐杰周晓进项目来源: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路径研究(课题号:2022SJSZ1129);202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校企协作的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在线平台建设研究(课题号:220606441103339)。摘要:高等教育在解决培养人才类型与培养主体、培养方式等根本问题时,应当坚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及的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全程,实现全方位育人,以此带动高等教育改革。“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产物,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改革各环节,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但实际上,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进程明显后劲不足,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与路径探索,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者简介:李富臣(1980—),男,湖北十堰人,汉族,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徐杰(1979—),男,汉族,江苏宝应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周晓进(1979—),男,汉族,江苏海安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期待,如何在大思政格局下,放大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成为了高校现代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希望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指导作用。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一)价值本源首先育人是价值本位。从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人才培养始终是首要任务,但立德树人是高校之本,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育人工作提供服务。“课程思政”的提出,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也是思政工作理念的创新,主要目的是在大思政格局下,打造全方位与全程的育人局面,一改传统高校思政理论课单打独斗的育人局面,实现各类课程的同步进行与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应始终与育人这一核心要求与价值本源来进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在实践中应当确保学生与学科发展、科研与教学、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等要素的统一性。其次通过育人价值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