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大众文艺一、高校钢琴课程思政总体论述(一)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课程思政”理念最早形成于2014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即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①钢琴课程作为学习其他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课、必修课,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求新时代钢琴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手段,还要善于挖掘并应用钢琴作品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把“立德树人”作为钢琴教学的中心环节。(二)高校钢琴教学思政元素挖掘路径高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高尚品行、扎实专业素养的音乐专业人才,因此,钢琴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依据育人目标可大致分为“政育”“德育”“美育”三类。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和普及,如何从教学所涉及的钢琴作品中深挖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切入点,已成为每位钢琴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笔者依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钢琴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路径包括:在作品题材和创作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在作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中挖掘思政元素、从作者的精神品格和对作品的创作思路中挖掘思政元素、从对作品的学习及练习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等等。(三)高校钢琴教学思政元素融入路径在钢琴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两大课题为“钢琴演奏技术”的掌握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然而无论从钢琴课程思政的政育任务、德育任务还是美育任务来看,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都更应处于主导性、核心性的地位。首先,“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隐性育人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表情才能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思想熏陶。其次,钢琴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多从题材及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而来,因此钢琴教学中思政元素也要像“盐溶于水”一般浸润在音乐表现力的塑造中,由此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两张皮”现象。二、《蝶恋花》课程思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