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期(总第797期)科学咨询课程思政·193·基金项目:水利与环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峡大学)开放基金(编号:2020KFJ06)。*通信作者:席颖(1988—),女,湖北宜昌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生态学。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积极强调“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倡导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进行有机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1]。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工科课程中,教师要积极思考思政融入途径,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浸润学生,使工科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培养的未来工程师更加有灵魂、有思想。一、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学科特点及课程思政内涵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涉及到给水和排水管道的设计计算,关系到环境健康和民生需求,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2]。该课程主要针对给排水工程中用水的输配、废水收集及排放的管道计算理论和工程设计,培养未来投身于国家给排水工程建设的工程师[3]。传统给排水管道工程的教学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对思想政治的引导,导致学生出现“干一行恨一行”的现象,成为没有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开展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对实现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响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把“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优化的首要任务;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大国工匠精神”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给排水工程师作为总目标,这种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就是课程思政[4]。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政进课堂,润物细无声”的目标是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的重点。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