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与争鸣792023年第1期(总第325期)古文字中“召”字补说∗路翮飞侯乃峰【提要】古文字资料中多见“召”“■”二字,在诸家的释读基础上,二字字形及构形本义需要补充考释。“■”当为“酌”之表意初文,表以双手盛酒请人饮用。“礿”字本义应为煮菜、宰杀牲畜并用酒水进行祭祀;“”当释为“鞀”,即一种常用的手持类小鼓乐器,与古之“韶乐”密切相关,其字形省写盛器底座义符或当表示先民们以小型盛器作为乐器双手拿起演奏。【关键词】古文字召字形补释一、“召”字旧说古文字资料中多见A、B两种字形(仅选取字形清晰、辞例明确者):A(《新甲骨文编》《新金文编》放在“召”字头下)(1)己酉卜:方来,告于父丁。(《合集》33016①)(2)大簋盖:王乎吴(虞)师(诏)大,赐暌里。(《集成》4298)(3)三年■壶:王乎虢叔■……(《集成》9727②)B(《新甲骨文编》放在“■”字头下,《新金文编》放在“召”字头下)(1)戊戌卜,鼎(贞):王□于,往来亡灾。(《合集》36680)(2)大盂鼎:今余唯令女(汝)盂(绍)(荣)。(《集成》2837)(3)伯■盉:伯■(宪)乍(作)伯父辛宝尊彝。(《集成》9430)以上保留原篆的A、B字形确定无疑当是召、■二字。关于召、■二字的考释,学界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过程。先从“■”字看,徐中舒(1988)将“■”看作“绍介”之“绍”初文:为匕柶之匕,匕下从口或从酉,酉象酒尊之形,,所以荐尊,后讹为,从,象双手,以手持匕挹取酒醴,表示主宾相见,相互介绍,侑于尊俎之间,当为绍介之绍初文。金文形同,作(召卣),后简化为(克钟),是即小篆所本。王延林(1987)则认为“■”为“召”的繁体,当为从刀声的形声字,为双手,为座几,象双手从座几中取酒器饮酒:从繁体的召字字形分析,最上面的是刀字,是声符,其余部分为义符,象人的两手把一个酒器从座几中取出来,朝自己口中喝。简化字召把主要的义符去掉大部分,本义就很难显示出来了。今按,徐中舒将“刀”视为义符,指匕首,不妥;且“■”并非是“绍”字初文,只是在西周金文中假借作为“绍”。从文字构形一般规律来看,王说将“召”视为形声字无疑是可信的。梁光华(2002)赞同“刀”为声符,同时认为“召”为“■”的简体,字义为“盛器中有酒有肉,人用两手拿起来放到口中吃”。我们认为,以上三家说法将“■”的构形本义与饮酒联系起来是有道理的,但王说等将“召”视为“■”的简体恐不可通。裘锡圭(2012)言:“凡是形旁包含两个以上意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