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行走摘要:古崖居赵家洞村地处陕西省旬邑县,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崖居古村落之一。它巧借山形原貌,加以人工开凿,最终形成原始而独特的大型“负形建筑”群落。本文通过实地勘察及相关考据,从地质地貌、历史成因、地缘维度等方面,对该崖居古村之典型个案予以初步论证,以索求其独具一格的古民居文化价值。关键词:赵家洞;崖居古村;“负形建筑”;文化价值1环境地貌赵家洞又名琅天洞,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12km处。此地为马栏河河谷地带,河水东西流向,两岸皆为丹霞地貌山崖,而北岸山崖上则赫然可见石穴群落,上下垂直排列3~4层不等,水平分布约500m,显然非自然形构。经实地勘察,其石穴之人工开凿痕迹及残留的门头木桩,都表明这里曾是先民生活的居所。这些石穴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乃至整个村落都好像被“镶嵌”在了陡峭崖壁之中,出乎常规意料。同时,崖壁表面自然形成的波纹状肌理,与先民曾经生活的人为痕迹交叠互文,共同构成了赵家洞独特的视觉表征与精神震撼,可谓鬼斧神工,令人慨叹!从地质学角度来说,马栏河谷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渭北隆起带,沉积相为河流相,河谷两侧的方山崖壁等丹霞地貌是其最为显著的景观特征[1]。这些崖壁主体为数十米厚的砂岩,其硬度适中,利于挖掘洞穴。崖壁顶部则是坚硬的乌青岩层,犹如一顶遮风挡雨的“帽沿”,悬挑出山体直壁达10m左右不等。它不仅以一个色带区分开了顶部土壤与下方的崖壁,更起到了有效遮护崖壁穴洞的作用。崖顶之上覆盖着土层,植被丛生,绵延于山峦大地,土黄色崖壁在光线映衬之下显露出些许青红,加之崖顶覆盖的绿色植被,整体色调明艳而清朗,栩栩有生气。由此客观审度,底部河谷平原之沃地土壤适于耕作,丹霞崖壁中间砂岩层可开凿人居空间,顶部植被层就地提供木材资源,仅就农耕时代而言,其民居村落形成的基本环境条件已然具备。赵家洞村选址于此,落地生根,也就顺理成章了。2背景沿革纵观中国古建筑的历史脉络,穴居可谓是最早成形的建筑形制之一。《太平御览》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可见,在大巢氏(即有巢氏)之前,穴居便已普遍存在。转而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穴居是利用向内或向下挖掘而产生的负形空间(NegativeSpace),可称之为“负形建筑”,以此区别于其他由搭建、营造而成的“正形建筑”。负形建筑的建构理念虽然十分古老且原始,但并未被后人轻易弃绝,反而成为中国建筑谱系中的重要一环,并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