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外国文学】古典新潮与激进传统的汇流——论威廉·布莱克的早期创作“四季诗”金铖1783年,未满26岁的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获得资助,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诗歌素描》(PoeticalSketches),收录了自己从12岁至20岁间的诗歌创作。诗集通常被看成是一部少年习作,如玛里琳·巴特勒(MarilynButler)曾直言“布莱克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歌素描》风格驳杂,以师法前人的创作为特色……像一般的少年之作那样接近拼盘杂凑”。(1)不过,另有大家学者评断,不可小觑诗人在第一部诗集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与独创能力,诗人初试啼声就以重塑、扭转传统为己任。(2)如果说布莱克是一位模仿者,他的文思源泉究竟来自何方?如果说诗人在文坛的初次发声就张扬着独创的力量,那么这种创造能力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以《诗歌素描》的前四首吟咏四季的诗歌,即《咏春》(ToSpring)、《咏夏》(ToSummer)、《咏秋》(ToAutumn)、《咏冬》(ToWinter)为考察对象,试图进一步厘清布莱克早期创作的某些特征,及其在一个文化观念转型时代的价值与意义。一、天与地婚姻主题中的古希腊意趣与描画自然风景或书写农事活动的时令诗、季节诗不同,布莱克在四季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转换成故事性、戏剧化的场景。首诗《咏春》,一开篇“你”——来自天空的神祇,“探首露出早晨的明窗,向下凝望”,“我们”——西方的岛屿“在欢呼”,并“用渴盼的眼睛仰望明媚的天幕”。接着,“我们”(大地)的风“亲吻”着“你”(天神)的呼吸,“你的珠玉铺撒在这苦恋的土地上”,大地蓦地戴上金冠、竖起发辫,宛若美丽的新嫁娘——春天来了。(3)《咏春》明显地触及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用天与地的爱情和婚姻象征了春归大地、万物复苏的自然气象。维姆萨特(W.K.Wimsatt)就曾提出布莱克《咏春》里的天神“好似一位新郎”,带着他的聘礼献给渴盼出嫁的大地新娘”。(4)在追踪《咏春》中“爱”的线索时,格莱克纳(RobertGleckner)提出了古代希腊与古代希伯来的两种文化来源,如诗句“苦恋的”大地、“垂软的头”“呼应了维纳斯哀悼恋人阿都尼斯的神话故事”,大地戴上“金冠”令人想起《雅歌》(TheSongofSongs)中所罗门王“在婚筵的日子,头戴冠冕”。(5)的确,把自然现象做拟人化处理是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熟见手法。但是,格莱克纳摆出的对照例证似乎不够缜密,让我们先沿着古希腊文化的源流继续探寻。在古希腊厄琉息斯地区(Eleusis),曾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