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379/j.issn.1003-8825.20211105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拱北明挖隧道超大基坑地基加固方案研究陈飞飞,李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430056)摘要: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程拱北隧道明挖段为例,选取ZK1+350~+540标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讨论基坑满堂加固、隔水层裙边+抽条加固与仅裙边加固法三种方案对明挖隧道地基沉降、地下连续墙变形及围护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推荐方案。关键词:软弱地层;地基加固;地基沉降;地连墙变形;支撑内力中图分类号:U2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825(2023)01−0201−060引言我国沿海一带软土分布很广且受地下水影响显著,一些特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和广州等都处在软土地区。这些城市的地铁或过江隧道,在修建过程及建成后,由于各种原因都会出现纵向沉降变形。国内外学者对如何预测地铁隧道引起地表沉降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一系列预测方法[1],这些方法可概括为经验公式法、数值分析法、理论解析法和模型试验法等[2]。此类研究基本集中在隧道、基坑开挖工程的地表横向沉降槽预估、影响范围估算等领域,对于复杂施工和地质条件下隧道及狭长基坑纵向变形特性及不同加固方式下的地层、墙体变形特性研究不多[3-11]。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隧道基底加固方案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针对不同地段合理的地基加固方案,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1工程概况港珠澳大桥珠海侧接线公路工程拱北隧道为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宽体隧道,中东段穿越拱北、澳门口岸,西段北侧贴近广珠城轨拱北站,隧道沿线周边环境,见图1。隧道沿线密集分布有重要的地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设施,必须将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建(构)筑物基础和地层附加变形严格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拱北海关隧道的地层自上而下为素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粗砂、粉质黏土、砾砂、砂质黏性土、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等,下卧岩层约在地面以下30~35m处。淤泥质土层压缩性大,不适合作为隧道底板的持力层,且其具有高压缩性,对基坑支护稳定性及隧道工后沉降均有较大影响;地表水主要为海水,砂土层具有强透水性,海域基坑施工时,若处理不慎,可能会出现管涌、坑底隆起,影响正常施工。K1K2K线拱北隧道2740mK3K4珠海接线人工岛粤海国际花园茂盛围R-1700广珠城际轨道拱北站图1隧道沿线周边环境以海域段ZK1+350~+540标段为例,基坑深度为5.30~9.50m,基坑宽度为17.25~32.34m,采用600mm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