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古籍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历代有不少注家为之作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字词注释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晏子春秋》《管子》《吴越春秋》中的一些字词提出新的解释,共七条,其中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一、履重不节《晏子春秋·谏下第十三》: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良玉之朐,其长尺,冰月服之以听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仅能举足。问曰:“天寒乎?”晏子曰:“君奚问天之寒也?”古圣人制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今君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履重不节,是过任也,失生之情矣。故鲁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于省吾云:“按节犹适也,《吕氏春秋·重己》:‘故圣人必先适欲’,注:‘适,犹节也。’下弟二十四‘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节亦适也。”于说训节为适,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说法。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1]127、李万寿《晏子春秋全译》[2]86、王更生《晏子春秋今注今译》[3]80皆从之。但这种说法似乎仍有可商榷之处。于说所举第一个例子中,适训节,但这里使用的是“节”的节制义,而非适合义。意思是圣人要节制欲望,而非适合欲望。《谏下弟二十四》中所谓“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中,“二子同桃而节”,是否将“节”理解为“适”,仍有不同的意见。俞樾云:“夫同争一桃,何节之有?且‘宜’言不宜,则‘节’亦言不节,两句岂容异义乎?……古冶子之意,盖以二子之勇相等,二子同食一桃,则得其节矣。冶专食一桃,则得其宜矣。”[4]129俞樾似将“节”理解为适合,与“宜”相对。吴则虞以为俞说非,云:“二子第37卷第5期2022年10月Vol.37No.5Oct.202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Gu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古籍字词新证七例黄艳玲(吉林大学古籍所,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晏子春秋》《管子》《吴越春秋》中的一些字词提出新的解释。《晏子春秋》中“履重不节”的“节”,应理解为动词,即活动骨节的意思;“杀之,断其头而葬之”中“杀之”不是衍文。《管子·宙合》“独与是”,“是”当通“实”。《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射之闇,接矢不可中”,“接”当通“捷”。《勾践阴谋外传》“易财之所轻”,“易”通“赐”,意思是赐所轻之财;“宰嚭是,子无乃闻寡人言”,应断为“宰嚭,是子无乃闻寡人言”。《勾践归国外传》“威折万里”,“折”当通“制”,意思是威势服制万里。关键字: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