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学0132023·1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音乐和城市电影、城市文学、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交流等一样,成为观察中国社会人文变迁的一面镜子。在音乐学术领域,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以及传统音乐研究也在此期间实现了学科建设的大发展,学术理论和观念更开放、更多元,一些原本不为人注意或者仅限于译介范畴的现象和方法,如城市音乐历史、音乐亚文化群体、音乐飞地、音乐类非遗等现象,以及城市音乐田野、城市音乐民族志、城市声景分析等研究方法,越来越成为推动这一领域创新发展的支撑力量。具体说,比如上海的江南丝竹音乐、工部局乐队史、沪剧、上海之春音乐节、爵士乐、音乐产业等①,哈尔滨的交响乐团、老会堂音乐厅、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等等②,纷纷以论文论著的形式,进入公共学术视野,成为思考、理解中国城市文化多样性及其深厚人文资源的重要凭证。古代城市音乐研究范式的思考——话语生成、历史性建构与空间问题THERESEARCHMODEOFANCIENTURBANMUSIC:DISCOURSEGENERATION,HISTORICALCONSTRUCTIONANDSPACEISSUE摘要:以往的城市音乐研究,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城市社会中的音乐现象和问题,其研究思路不同程度地是以西方“他者”在场的视角,叙述近现代中国音乐在西乐东渐背景下变动的轨迹,进而概括其演变特征与意义。因此,尽管其叙事线索是历时性的,但是其方法论取向却是共时性的、比较性的。通过对古代城市音乐研究话语的经典性生成、城市音乐研究的历史性建构和空间差异性的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指出当下古代城市音乐文化研究在视角、资料、理论和方法上的缺失与未来可能,以期为探讨历史时期中国城市音乐的丰富性、复杂性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古代城市音乐;都城中心;音乐空间;音乐地方性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23)01-0013-08DOI:10.15929/j.cnki.1004-2172.2023.01.002康瑞军①有关上海的城市音乐研究著作,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上海学丛书”为代表,如洛秦《海上回音叙事》,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韦慈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施祥生《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939—1949,1998—2005)》等等,详见洛秦:《论城市音乐研究的“四维性”理论与实践》,《音乐艺术》2021年第4期,第24页,注释9。②有关哈尔滨城市音乐的研究著作,如刘欣欣:《哈尔滨西洋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