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拱塔斜拉桥兼具斜拉桥和拱桥的特点,其优美的造型很好地满足了桥梁设计对于美学的要求,使其往往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现以拱塔斜拉桥的发展历程为依据,总结了国内外该类桥梁的设计、建造情况。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拱轴线形对拱塔斜拉桥的桥面布置、拱塔受力的影响,从而得到了各类拱轴线形的优、缺点及力学特点。该结论可为拱塔斜拉桥的设计和后期维护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拱塔斜拉桥;拱轴线形;力学特点;景观效果中图分类号:U44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9-7716(2023)01-0067-06拱塔斜拉桥不同拱轴线形的力学特点分析收稿日期:2022-03-11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YKJ201984,YKJ201984);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20KJB580002)作者简介:马文刚(1980—),男,工学博士,讲师,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马文刚,陈立,朱玉琴,胡世翔(南京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智慧管理研究所,江苏南京211167)DOI:10.16799/j.cnki.csdqyfh.2023.01.0180引言拱塔斜拉桥结合了斜拉桥和拱结构的特点,不仅体现了拱桥的优美,而且极易融入自然环境而成为自然景色中的一环;同时也展现了斜拉桥的纤细、适应性强的特点。拱塔斜拉桥以其宽幅路面可适应城市大通行量的需求;索面适应性强,依据需要可以设置为单索面形式、双索面形式,甚至可以考虑三索面或空间“双翼”的索面形式;借助其横向布置的拱形索塔,不仅可为小角度跨线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时解决了城市桥梁中常用的门式刚架墩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国内外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拱塔斜拉桥不在少数;线形各异的拱塔斜拉桥表现出设计者不同的美学考虑和不同的受力特性。1拱塔斜拉桥的发展及现状拱塔斜拉桥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始于1996年修建于日本羽田机场的HanedaSkyArch拱塔斜拉桥(见图1)。该桥用于连接机场原有设施和后扩建的部分,不仅要求该桥具有地标性功能,同时由于地处机场周围,对建筑高度有严格要求[1]。该桥的拱塔上低位斜拉索锚固于主梁远端,高位斜拉索锚固于主梁近塔区,形成了空间螺旋形索面,景观效果甚好。之后于1997年,日本在位于山区的自然保护区修建了秀美美术馆(MihoMuseum),此馆正门面临峡谷[2];设计者巧妙地使用了拱塔斜拉的结构形式,既畅通了道路,又为美术馆增添了一道亮丽之门。1997年竣工的日本MIHOmuseum桥(见图2),全长120m,桥宽7.5m,用于人行和小汽车通行,一端连接200m长的隧道,另一端连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