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卷第1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4No.12023年1月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2023DOI:10.13438/j.cnki.jdxb.2023.01.015公正的网络道德审判是否可能?———基于旁观者视角*蒋艳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网络道德审判是对传统道德审判的继承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伦理困境:它理应通过激发正向羞耻感来促进对行为者的伦理教化,但在诸多情况中却因引发负向羞耻感而产生对行为者的伦理排斥。网络道德审判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评价形态,可以利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的旁观者视角来加以考察。据此可发现,网络旁观者的同情、想象、事实判断能力存在着诸多困境,同时其群体性特征又进一步加剧了潜在的风险。实现公正的网络道德审判,需要汲取和借鉴“公正的旁观者”的多重意蕴来构建可能的伦理进路。关键词:网络道德审判;羞耻;旁观者;公正;舆论中图分类号:B82-057文章编号:10074074(2023)010134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CZX060)作者简介:蒋艳艳,女,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网络道德审判是网民群体对事件的行为者所进行的道德评价。它本质上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因而借鉴伦理学中关于“旁观者”的相关研究可能是审视网络道德审判的一剂良方。因此,本文将在直面网络道德审判及其伦理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旁观者视角反思网络道德审判的伦理困境,以期为当前网络道德审判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条可能的伦理出路。一、网络道德审判及其伦理困境所谓道德审判就是社会公众根据相关道德规范对特定的社会成员所进行的一定规模的道德批评。这类现象虽自古有之,但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迁。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仅建立起天然的社会结构,而且也生成了社会成员在人伦关系中所应遵守的共同道德规范,一旦社会成员的行为有违相关道德要求,那么他将受到来自熟人群体的道德批评,严重者会被大家孤立甚至排斥到熟人圈子之外,这是一种熟人群体在固定空间范围内依据传统道德规范要求进行的道德审判模式,其在传统熟人社会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道德监督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和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变成了半熟人社会乃至陌生人社会,传统熟人社会的道德审判模式也逐渐失去了赖以为继的社会条件。在陌生人社会中,不仅固定的空间范围被打破,人员流动性增强,而且人际关系的随机性又进一步使传统道德规范的作用得到瓦解。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