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公共艺术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殷双喜教授访谈殷双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执行主编、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主编、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本刊特邀请殷双喜教授就“公共艺术与国家形象塑造”的话题,探讨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纪念性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公共艺术的机制建设等问题。PublicArtShouldTaketheDevelopmentPath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InterviewwithProfessorYinShuangxi周娴ZhouXian/采访周娴:请谈谈您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殷双喜:公共艺术(PublicArt)是具有公共性的艺术。公共艺术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公民出现后产生的城市艺术,在西方主要是18世纪才出现,但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各个国家所重视和推动的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形态,则是在20世纪。公共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艺术是从美学角度来说的,以艺术的审美和教育为主要功能。狭义的公共艺术是从社会学意义来说的,以表达公众意愿为主要功能,不仅有对现实的批判与质疑的功能,也有表达对未来的理想和要求的建设性的功能。可以把广义的公共艺术称作是“前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壁画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化的表现。而狭义的公共艺术通常具有后现代的特征,反映出公众意愿,是一种民主的艺术,是人民参与的艺术。殷双喜近照59访谈Interview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公共艺术都必须处在公共空间,是公众可以看到和听到且可以参与交流的。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国内乡村建设的发展,公共艺术也开始融入乡村,逐渐变为可带动乡村发展和旅游的一种新方式。但总的来说,公共艺术目前还是以在城市发展为主。因为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空间建设具有人工的景观性,而乡村景观更多是自然景观,人文的介入相对较弱。如果乡村要整个改变则需要很大投入,而这种投入很大的改变对乡村未必是好事。所以我认为公共艺术也和城市雕塑一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合适的空间、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产生合适的艺术,应具有较强针对性。公共艺术的基本前提是公共性。所以,并不是在城市设立雕塑就叫公共艺术,如果不具备公共性,不能称为公共艺术,也就是说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只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