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养老金制度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研究郑辉1,王斌会2(1.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100083;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收稿日期:2021-12-14作者简介:郑辉,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王斌会,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统计方法与应用研究。摘要: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从公共养老金制度视角探寻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动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工资差异扩大可引致城乡人口流动,使城市化水平上升;城市住宅价格则具有抑制作用,城市房价上升进而生活成本提高会阻碍城乡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为对冲城市化进程放缓态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刚性约束下,除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外,还应在持续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在城市公共养老金制度均衡条件允许下,适度提高城市养老金待遇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作用。关键词:公共养老金制度;共同富裕;城乡人口流动;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23)01-119-10一、问题提出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有赖于农业结构转变、工业化、出口导向、城市化等各种非均衡的结构转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先后经历了这些结构性转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城市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1]在当前经济增长承压的背景下,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下,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则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应有之义,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推进城市化,因为城市化发展不仅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在城市化率超过一定水平后,持续推进城市化还将继续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城市化是由工业化引起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包括经济结构的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城市化。其中,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即城乡人口流动,从而实现人口的城市化的过程。现实中,城乡流动人口多属于青壮年劳动力,高度集中在20~44岁的年龄段,故城乡人口流动主要是指城乡劳动人口流动。[3]改革开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