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总第390期2023/2话“太极”这个术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致概念和结晶,但出现时期并不太早,大致在上古代的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太极的概念和原理又经历了从上古代时具象的具体论和术数论,而在中古代两汉时归于抽象的“道”之本体论,至近古代北宋以后又重回形而下的具体论和更高层次的本体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演化过程。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都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武术中,一般都属于术数体系即用于定向、分类、命名等,唯有太极拳拳术应用了“太极阴阳哲理”,并演化成为世界格斗技术的巅峰。一、战国末的具体论现知最初提及“太极”的文献是战国时代末期《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太就是大,极就是极端、顶端、终极。这时“无极”与“太极”对应,无极的语义是“无限”,“无极”在战国时期文献中出现较多,但“无极”与“太极”两者皆表征具体之物而非抽象观念。二、战国末的术数论现知最早著录“太极”的文献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上》,《周易》有“经”“传”两部分。(一)《易经》文本是古人占卜的结果,通过八卦、六十四卦、爻辞等文本整理出一种术数观念系统。先是“取象比类”,即事物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形成一种数字崇拜,认为抽象数字和天象、俗世事物都有因果关系,并可以通过命相卜筮等方法获知两者关系。古代“太极”文:龙勿用(美国)概念演化和在传统武术中的应用11太极拳法(二)宋以前的学界认为《易传》是孔子著作,之后大致认为是战国时代无名氏作品,注释《易经》,当略早于《庄子》,其中云“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马王堆出土本)大恒即太极。因汉初避汉文帝刘恒讳,故改“恒”为“极”。“大”与“太”古时相通,而“太”又与“泰”相通,故原文是指泰(坤乾)与恒(震巽)两卦,认为是八卦之始。三、西汉初“太极”成为专有名词最初的具体论和术数论的“太极”都是具体的,至西汉(前202~公元8年)初“太极”已经是专有名词,有“大一”之意,即指代具体物的抽象整体。董仲舒(前179~前104)《春秋繁露》中的《循天之道》云:“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阴阳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起皆必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极也……天地之道也。顺天之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