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cpcst@126.com1332022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作者简介:王雪,2021级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研究方向为环境传播。1引言在社交媒体活跃的今天,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中介性的工具,改变了个人互动、群体表达的方式,也促使环境传播参与主体具有了多元化特质,更新了环境议题的传播方式。以往,环境保护议题的传播主体多以学者、专家、新闻从业者等精英为主,通过以大众媒体为核心的传统媒体进行科学性、经验性内容的宣教。人们多作为受众,被动接收着关于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灌输”。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当下人们媒介消费的主要途径,并借助移动端视频剪辑软件的普及,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发布的主体。Vlog以其将图像日记和文本日记以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日益成为人们视频消费和使用的日常实践。正如卡茨认为新媒体通过扮演破除多数物质的角色,让人们看到很多和自己一样的人,存在着类似的意愿,促使人们尝试去采取实际行动,将政治进一步日常化。由此,新媒体是否也通过如此逻辑促进环境保护议题的传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胡翼青[1]指出,要从日常生活入手考察数字媒介与人的相互关系,“重新理解传播及其技术是如何嵌入人的生活”。借助这一思路,本文将关注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借助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来传播其日常的环保实践。以B站中用户自生产所呈现的环保视频日志为分析对象,考察这一媒介化事实呈现。目的之一在于探究普通人的个体环保日常如何进行媒介化。也就是,曾经作为日常实践的自我环保活动被放置在大众的观看视野中,普通人如何运用媒介技术来生产自我的环保理念、环保知识,为日常环保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目的之二在于探究以Vlogger为创作主体的短视频日志带给环境传播怎样的创新启示。2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2.1环境传播环境传播作为风险社会这个现代性语境下催生出来的新兴传播学研究领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分支领域。国内的研究“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研究视阈,将其视为一个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问题”[2]。更多是从其实用性维度进行思考,强调大众媒介在环境议题中的作用。而这种实用主义角度的认知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功能主义意义框架,将环境传播视为一种认知途径和干预手段。强调一种能够有效介入社会生活的行动方式,“从而培育公民的环保意识,以利于环境个体环保行为媒介化——对B站中用户自生产环保视频日志的内容分析王雪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