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大背景下更好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卫生财政支出作用已迫在眉睫。根据我国《预算法》第四十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针对自然灾害等突发卫生事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金额按照本级当地预算支出的1%—3%配置预备费用,用于支付不可预见性事件的开支[1]。公共选择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研究视角提出的,不仅在经济领域适用,在政治领域及政治决策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如何更好发挥公共预算作用,在保障经济常态化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及外延,以公共卫生财政预算为切入点,剖析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财政预算投入和支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研究视角及发展对策,为提高财政预算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提供能力和水平维度参考。一、公共卫生领域预算研究回顾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预算研究,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探讨公共卫生领域财政预算的支出结构。孔春辉通过人力成本测量的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工作量进行量化,来指导社区的公共卫生预算支出[2]。(2)探讨公共卫生领域财政预算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应对措施。汤旖璆等选取了匹配与生存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在遭遇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冲击后减税降费政策是否对企业有影响,倾向于得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减税降费政策确实能帮助行业在受冲击后减轻生存风险[3]。郑联盛则指出,要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设置专业化防控、应对与处置框架,提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长效应对框架和构建责任清晰、保障有力和信息透明的突发公共事件财政保障体系[4]。(3)探讨公共卫生领域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郑大喜等针对公立医院财政领域的问题指出,存在缺乏科学合理的立项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项目库建设比较滞后、预算执行方面和项目进度不匹配、绩效管理形同虚设等问题,并相应提出如何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5]。二、公共选择理论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要求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前提是“经济人”假设,其核心观点是,人都是经济人,都是客观理性的,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的政府机构也都是由“经济人”组成的,地方主管部门、政府机关包括国家公职人员都会倾向于选择如何更好管理资金、如何对企业和个人有利,来制定公共财政的细则。这种法制化建设的做法虽会导致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安排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兼顾性,但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指导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