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高教探索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工具理性的超越: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三重变革及其应对策略∗袁文娟收稿日期:2022-06-30作者简介:袁文娟,广州软件学院思政部讲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510990)∗本文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团队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及土地政策科研团队”(编号ST202004)研究成果。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高校德育方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倒逼德育方式变革。大数据技术重构了德育对象的认知过程、德育主体的思维和德育的评价方式。然而,工具理性主导下大数据技术运用物化了德育对象,导致德育主导技术化和德育评价机械化。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应回归人性关怀,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在德育过程和德育评价中应厘清大数据技术运用的限度和边界,将传统德育方法与大数据技术有机结合后融入德育全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词:德育;大数据技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德育评价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对高校德育传统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大数据主要提出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巨量数据存储和高速计算技术实现了对全部数据的分析,人们不再痴迷于对精确性和因果关系的追求,而是追求相关性分析。[1]海德格尔曾指出,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2]在教育领域,我国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系列文件,注重利用大数据来促进教育发展。正确利用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精准施教,使教育朝着科学化、精确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方面发展。依靠大数据技术,德育信息收集量呈几何级增长。量化的数据对传统的主要依靠小样本和经验观察方式开展的德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倒逼高校德育方式变革。有学者指出:“有什么样的信息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信息方式的代际变迁必然导致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使用与传统方法相比“相互之间形成了性质上的不同”。[3]然而,高校德育研究往往只关注大数据技术在德育应用带来的有益补充,而忽视了其运用的限度和边界。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大数据技术助力德育的同时,施之无度的介入会带来一定风险。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如何恰当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