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总第159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AdministrativeCadreCollegeofPoliticsAndLawNo.62022(SumNo.159)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张益宁(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哈尔滨150028)摘要: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外延不断扩大,与个人信息有关的犯罪行为不断滋生,对社会造成的损害结果非常严重。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尤其是适用刑法保护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共识。通过对个人信息保护司法实践情况作出总结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能够为规制日益猖獗的侵犯个人信息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一定助力。关键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网络技术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22)06-0052-05收稿日期:2022-10-10作者简介:张益宁(199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2020级法律(法学)硕士。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与其人身、财产等方面安全联系不断加深。但是,从以往的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观念淡薄,复杂的犯罪手段均是个人信息具有易侵害性的原因。《刑法修正案(七)》通过增设新的罪名规制侵犯个人信息的犯罪的行为,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对日趋严重的侵犯个人信息方面的犯罪行为的高度重视,通过对不法分子施以刑罚使其不敢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就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而言仍然具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一、公民个人信息概述(一)公民个人信息概念界定近几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频发,不法分子通过填写调查问卷、公开采用金钱收买、设置虚拟网络链接等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通过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采用骗取、窃取等不法手段获取公民财产或者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甚至人身安全,对公民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显著的危害后果。因此,虽然我国也已通过法律手段特别是通过保护合法权益最后手段的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进行有益探索,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范围,以其更好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通过阅读相关法律文件和了解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立法沿革,就公民个人信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涉及范围目前缺乏明确且具体的规定,尚有的规定之间存在彼此交叉但是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矛盾的情况。公民个人信息涉及范围广阔,不能一言蔽之,因此,需要通过总结法律文件的既有规定归纳公民个人信息所具备的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衡量判断实务案件涉及的对象究竟是否属于公民个人信息。笔者认为,公民个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