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一、引言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推动组织进行可持续价值创造的基础,知识能够使组织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1]。与其他实物资源不同,知识由组织中的个体所掌握,成功的知识管理有赖于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行为。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组织都在关注如何促进员工知识分享,研究成果也日趋成熟,但实践效果却差强人意。由于知识的稀缺性,员工更倾向隐藏知识以维持自身在组织中的竞争力。一项来自我国的调查也显示,46%的员工在工作场所中曾有过知识隐藏行为[2]。员工知识隐藏行为对员工个人和组织都具有消极影响,不仅会削弱员工创造力[3]、破坏人际关系[4],还会降低组织绩效和组织竞争力[5]。因此,明晰员工知识隐藏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对于组织减少知识隐藏行为,进而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知识隐藏的消极性已逐渐引发学者的广泛关注。纵观已有研究,知识隐藏的前因变量涉及知识特性、个体特征、人际关系、组织氛围等多个方面[6]。然而,较少研究关注职场压力源对员工知识隐藏行为的潜在影响。作为主要的职场压力源之一,工作不安全感已成为员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会导致员工减少工作投入[7]和主动行为[8]。Serenko等(2016)指出,工作不安全感促使员工通过向同事隐藏知识来提升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利地位,进而在与同事竞争中展现出更多的价值,增加维持现有工作的可能性[9]。黄爱华等(2016)也根据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提出,工作不安全感会通过增加员工的知识隐藏进而降低员工创造力[10]。目前,虽然已有研究对工作不安全感与知识隐藏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9-10],但仍缺乏对于影响机制、边界条件等方面的深入剖析,无法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尝试从资源的视角出发,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工作不安全感如何影响知识隐藏,拓展知识隐藏发生机制的边界条件,同时增强理论对于管理实践的指导性,为组织抑制员工的知识隐藏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工作不安全感是员工对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受到威胁的感知,这种感知使员工处于一种资源损失状态[11]。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个体具有保存、保护和获取资源的倾向,当面临资源损失的威胁时,个体会努力采取行动以维护自己所拥有的资源[12]。由于知识是员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获得的,当感知到来自外部的威胁时,为维护个人所拥有的这种宝贵资源,员工往往不愿进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