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_苗运玲.pdf
下载文档

ID:435993

大小:2.20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天山 冬季 降雪 变化 及其 影响 因子分析 苗运玲
第40卷第1期2023年1月Vol.40No.1Jan.2023干 旱 区 研 究ARIDZONERESEARCHhttp:/DOI:10.13866/j.azr.2023.01.02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苗运玲1,于永波1,霍达1,潘存良2,李如琦3(1.乌鲁木齐市气象局,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2.哈密市气象局,新疆 哈密839000;3.新疆气象台,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摘要:利用中天山北坡17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气温要素等观测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区域分布相似,均呈“城区多,山区少”分布特征;小雪日减少是导致总雪日减小的直接原因,中雪和暴雪显著增多是造成总降雪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持续1 d降水过程是冬季主要降雪过程,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降水过程显著减少,5 d降水过程仅占2.8%;近43 a中天山北坡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1987年、1994年分别发生降雪量由少变多和平均气温由低变高的突变;降雪量与年降水量、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降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越大、冬季最低气温越低、出现降雪日数越多,冬季降雪量就越大,反之越小。关键词:不同量级降雪;时空分布;持续性;中天山北坡降雪是冬季空气中的水汽经凝结而成的固态降水,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过程之一,是干旱区水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降雪是在高海拔地区形成的稳定积雪构成高山冰川的物质基础1,冰雪融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但长时间、大范围的降雪又经常给农牧业和交通运输带来重大灾害。可见,降雪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2-4。因此,加强冬季降雪气候研究十分有必要。新疆北部是我国的三大主要降雪地区之一5,降雪主要出现在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中天山北坡是新疆的主要经济带,也是新疆暴雪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降雪的多或少对当地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当地降雪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对提升降雪预报能力、防灾减灾、科学利用水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不同区域各级降雪日数占总雪日的比例都不相同,降雪日数与地理位置关系密切1,东北地区降雪北多南少、东多西少,降雪日数明显减少5-6;青藏高原降雪呈“少多少”的趋势7,降雪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8,但高原北部降雪日数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9;河西走廊东部的降雪日西南多东北少,宁夏降雪日北少南多,山东东南部西多东少,但都随时间呈减少趋势4,10-11。对新疆而言,降雪日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北疆降雪日数明显大于南疆地区12,北疆和天山山区降雪日数呈增加趋势,尤其是中量以上的降雪增加明显13-14,北疆降雪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北疆西部最多15,塔城地区大-暴雪事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局地性特征,盆地发生最多,北部山地最少3。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北疆和天山山区降雪的分析,但对中天山北坡不同量级降雪研究比较少见。乌鲁木齐、昌吉作为中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由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差异明显,气候要素分布很不均匀,降水少,蒸发大,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收稿日期:2022-04-07;修订日期:2022-06-1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1050102);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10206)和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Sqj201902)共同资助作者简介:苗运玲(1976-),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灾害性天气研究.E-mail:通讯作者:李如琦.E-mail:918页40卷干旱区研究约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本文利用19782020年中天山北坡冬季逐日降水资料,对不同量级降雪时空分布、变化趋势,以及对降雪贡献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期为提高中天山北坡降雪预报预测水平、水资源评价、有效实施人工增雪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促进中天山北坡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及降水分级处理因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时序、台站迁移、地域等情况,选取了中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城市乌鲁木齐和昌吉19782020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17个国家级台站逐日降水、气温、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所用资料均通过严格质量控制,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较高;为了资料一致性,剔除冬季出现的液态及雨夹雪降水过程。本文冬季选取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和2月为1978年冬季,以此类推,时间序列为19782020年,共43 a。根据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规范(第一版)16规定,天气现象记录以北京时20:00时为日界,当某次降水跨日(或月)时按两次降水计算。由于新疆气候特殊性和预报服务需要,按照新疆降水标准进行量级划分17,共分为6个量级,即:微雪(R0.1 mm)、小 雪(0.1 mm R3.0 mm)、中 雪(3.0 mmR6.0mm)、大雪(6.0 mmR12.0 mm)、暴雪(12.0 mmR24.0 mm)、大暴雪(24.1 mm),本文只统计有效降水,即R0.1 mm的降水,R为日降水量,降雪日数为冬季出现降雪天气现象的日数,降雪强度是指降雪量与降雪日数的比。根据人口数量、海拔高度、地理环境等,将中天山北坡划分为城区(代表站:乌鲁木齐、昌吉、米东)、山区(代表站:小渠子、牧试站、天池、北塔山、大西沟)和郊区(位于城市周边的9个台站)18,具体站点分布详见图1。1.2 研究方法采用线性趋势、多项式拟合、距平等常规分析方法进行趋势倾向分析;利用反距离加权平均插值方法(IDW),进行空间分析;运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简称M-K)方法19进行突变分析,为了检验转折点是否有突变,利用信噪比对其进行检验,公式如下:S/N=|-Xa-XbSa+Sb式中:-Xa、-Xb、Sa、Sb分别为转折年份前后两段观测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当S/N1时,则认为该年是突变年,反之不是。2结果与分析2.1 降雪基本特征经统计可知,19782020年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具有以下特征:(1)平均降雪量为23.5 mm,平均降雪日18.9 d,平均降雪强度为1.24 mmd-1;(2)随着降雪量级不断增大,降雪日数减小速度比降雪量大;(3)小雪日/量对降雪贡献最大,暴雪日/量贡献最小;(4)冬季降雪年际波动大。最大降雪量是最少降雪量的4.8倍;出现最多降雪过程是最少降雪过程的3倍;(5)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最大值都出现在城区,最小值出现在山区;(6)在研究时段内,达坂城没有出现大雪和暴雪,莫索湾、北塔山和大西沟没有出现暴雪;(7)研究区在近43 a中有3 a没有出现大雪,27 a没有出现暴雪,即平均近3 a出现一次暴雪天气过程。2.2 降雪空间分布2.2.1降雪日由图2a可知,近43 a中天山北坡冬季总雪日是以城区为大值中心逐渐向四周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城区的乌鲁木齐,为26 d,最少出现在郊区的达坂城,仅出现7 d,其他台站在1324 d。不同区域降雪日数存在明显差异,从高到低排序为:城区郊区山区,城区是冬季降雪出现最多区域,图1 中天山北坡国家级气象站点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n thenorth slope of the middle Tianshan Mountains101期苗运玲等: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在24 d以上,而汛期降水充沛的山区,冬季降雪出现却最少,仅为16 d左右,这与中天山北坡汛期降水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20,但与赵勇等15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从不同量级降雪日数空间分布可知,小雪日(图2b)、大雪日(图2d)与总雪日空间分布较相似,都是以城区为大值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其中小雪日除郊区达坂城以外,其他站点都在13 d以上;从图2d可知,只有乌鲁木齐出现了1 d以上的大雪过程,其他站点均不足1 d。从各站小雪日所占比重可知(表略),城区乌鲁木齐出现小雪最多,为21 d,与其他站点相比所占比重却最小,为83.9%,而郊区达坂城出现小雪最少,仅出现7 d,但所占比重最大,高达97.3%。中雪日(图2c)与暴雪日(图2e)空间分布比较一致,存在 3个大值中心,分别以城区乌鲁木齐、郊区玛纳斯和木垒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减小,其中最大值仍出现在乌鲁木齐。中雪日中除郊区达坂城和山区大西沟不足1 d外,其他站都在13 d;暴雪日基本都在0.4 d以内,其中有4个站点在研究期内未出现暴雪。从各区域降雪日数分布来看(表略),最大值都出现在城区,但最小值出现区域却有所不同,其中小雪日、中雪日和暴雪日出现在山区,大雪日则出现在郊区。2.2.2 降雪量中天山北坡冬季总降雪量(图3a)空间分布与总雪日相似,都是由城区为大值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小,即降雪日数多的地方,降雪量也较大。最大值仍出现在乌鲁木齐,高达40.9 mm,最小值出现在郊区达坂城,仅为3.8 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8倍,说明区域分布差异大,其他站在1530 mm。不同区域降雪量分布与降雪日数相同,即城区最大(34.4 mm),山区最少(21.0 mm)。从不同量级降雪量空间分布可知(图3b图3e),总体分布与总降雪量大致相似,都是以城区为大值中心逐渐向四周减小,且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站点一致。同样对各站小雪量占总降雪量比重进行分析可知(表略),降雪量最大的乌鲁木齐所占比重最小,仅占37.7%,高图2 19782018年中天山北坡冬季不同量级降雪日空间分布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now day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o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middle TianshanMountains in winter from 1978 to 20181140卷干旱区研究山带的大西沟所占比重最大,高达87.0%,其次是达坂城,为 81.6%,其他站相差不大,在 40%68%之间。综上所述,降雪日数和降雪量空间分布特点与汛期降水有明显区别,汛期最大降水出现在山区,冬季最大出现在城区,最小出现在山区,且最大值均出现在城区的乌鲁木齐,这与乌鲁木齐所处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大气环流、逆温层等有一定关系。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高低空急流与南部山区地形的强迫抬升,致使天山北坡的逆温层遭到破坏,加剧了冷暖空气交汇,利于降雪天气形成。2.3 降雪年内变化2.3.1 月变化从各月降雪日数和降水量的分布可知(图略),降雪日数和降雪量最大出现在12月,分别占冬季总雪日和总降雪量的36.2%和41.5%,1月和2月略有不同,1月、2月降雪日数分别占34.1%、29.8%,降雪量分别占27.5%、30.9%。从不同量级降雪日数在各月所占比例可知(表略),1月小雪出现最多,占31.7%,中雪和大雪主要出现在12月,分别占3.8%、1.3%,暴雪主要出现在12月和2月,所占比例均为0.2%。不同量级降雪量在各月的分布与降雪日数完全不同,最大值均出现在12月,不同量级降雪量在12月所占总降雪量的比例分别为18.5%、12.4%、8.1%、2.4%。2.3.2 年际变化从图4可知,近43 a中天山北坡平均降雪日数为18.9 d,并以0.52 d (10a)-1速率下降(未通过信度检验),近43 a研究区降雪日数减少了2.2 d,这与天山山区的变化趋势较一致21,但与北疆变化趋势相反13;最多出现在2010年,高达30.6d,最少出现在 2017 年,仅出现 10.4 d,极差为 20.2d,说明年际波动明显。近 43 a平均降雪量为 23.5mm,并以2.52 mm (10a)-1速率上升(通过0.01信度检验),上升速率明显高于辽宁省22,近43 a研究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