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5期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0No.52023年9月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Sep.2023景观重建与风雅接续:康熙初期平山堂废兴的文学书写*袁鳞(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康熙二年(1663),平山堂旧址改建为佛殿,引发扬州地方士人的强烈不满。康熙十三年(1674),平山堂在官方主持之下得以复建。平山堂由废转兴显示出清初士林精英的自我认同与文化期待。扬州太守金镇以及同人汪懋麟在复建前后,主持系列雅集活动,起到安抚地方、重振士风的作用,并在接续文脉的同时造就出新的风雅记忆。平山堂重建的文学书写显示出清初士人心理变迁轨迹,体现了先贤人物与后来者之间的文化联系,折射出文人对于不朽话题的再度审视。这些文学作品连同欧阳修一起成为平山堂这一永恒文学殿堂的组成部分。关键词:欧阳修;平山堂;金镇;汪懋麟;雅集;文学书写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262(2023)05-0042-08平山堂由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创建,并作为扬州重要的文化景观备受世人瞩目。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载:“后之人乐慕而来者,不在于堂榭之间,而以其为欧阳公之所为也。”[1]卷38继欧阳修之后,平山堂屡毁屡建,宋代刁约、周淙、赵子濛等人陆续复建,元代平山堂改作司徒庙,明代平山堂再次重建,后经易代之兵燹,至清初仅存故址。平山堂故址“在栖灵寺前,蔓草荒烟,几不可识”[2]。康熙二年,平山堂旧址改建为佛殿。尽管元代已有平山堂改作司徒庙这一先例,但此次废堂为寺的举动引发邓汉仪、宗观、汪懋麟、王仲儒等地方士人的极大不满。康熙十三年,金镇、汪懋麟再度复建平山堂,并建真赏楼用以祭祀欧阳修。平山堂空间变迁带给清初文人迥然不同的地方感受,引发了系列创作活动。那么,何种因素促使平山堂重建活动的展开?平山堂的重建带来了怎样的地方记忆?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通过聚焦康熙初期平山堂由废转兴这一个案,探究历史景观与文学书写之间的互动关系,审视后人继轨先贤过程中的创作活动与文化意义。一、从改堂为寺到建堂增祠明清易代之初,平山堂虽未复建,但凭借其知名度,依旧吸引文人前来游赏观览。王士禛作于顺治十八年(1661)的《同诸公访栖灵寺》云:“平山堂外柳如烟,古寺同寻第五泉。”[3]但康熙二年,佛寺扩建则彻底改变其原有形制,“而堂又无复存焉”[1]卷39。与士林精英在清初遭到重创相比,佛教因其独特的宗教空间而迎来发展机遇。“故凡百事业,丧乱则萧条,而宗教则丧乱皈依者愈众,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