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MedicineandHealthResearch□综述/Review2023年第7卷第18期2023Vol.7No.18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王冰(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医院康复科,辽宁大连116033)【摘要】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NP)是指由带状疱疹、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及腰椎或颈椎神经根病,创伤或手术后神经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疼痛被认为是疲劳和抑郁的潜在调节因素,给患者身心造成长期的伤害。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刺激大脑皮层中参与疼痛处理的区域,可能在不影响患者主观疼痛评级的情况下显著降低镇痛类药物的需求,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患者使用较少的镇痛类药物,也能显著降低疼痛评级。这种低成本、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现就tDCS治疗CNP的相关机制与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机制【中图分类号】R4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23.18.0134.04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18.043作者简介:王冰,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康复。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CNP)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病变或功能异常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中的NP患病率高达8%[1]。根据损伤或解剖位置的不同,NP可分为CNP(即因脊髓或脑的病变所致)和外周NP[包括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损伤、面部疼痛、幻肢痛(PLP)、癌性疼痛及畸形],最常见NP包括脑卒中后疼痛、纤维肌痛综合征、PLP、脊髓损伤(SCI)。疼痛症状的出现和加重通常在病变发生后的几天内,除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外,疼痛还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技术、微创治疗等,但药物治疗对于NP效果并不显著。微创方法则采用神经卡压松解、锥体形成术、神经阻滞及椎间盘微创治疗等方法针对引起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针对受累神经微创治疗包括:神经阻滞、射频热凝、神经毁损,但神经损毁会给患者带来不可再生及修复的损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侵入性电刺激(iES)作为一种有创的电刺激神经调控技术应运而生,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发现此技术的缺陷,如在使用过程中电极埋置的相应位置会出现局部感染的情况、维修器械和替换零件成本高等问题,导致iES难以在临床持续改进和广泛推广[2]。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通过刺激患者大脑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