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6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王安石集南朝人诗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上句静中有动意,下句动中有静意,诗句表达的动与静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选项A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正确观点,选项C、选项D是错误观点。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技,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分的依据就是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所谓可能性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能找到变成现实的依据,相反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现实根据和条件的就是不可能了。根据“为长着折枝”和“挟泰山以超北海”可知,前者是有根据和条件的,是可以做到的,而后者就不具备实现的根据和条件,是不可能的。故选项C正确。而选项D中说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这是区别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根据,而不是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根据,故选项D错误。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答案】D【解析】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第一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第二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第三历史阶段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与时间经济相联系。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A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