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B·(理论)·开掘课程资源,赋能素养生成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唐辉绵阳市实验小学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线,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设置跨学科、超学科主题活动,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学生素养的生成与发展。一、建立三阶课程实践体系,推进素养有序进阶学校形成了“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三阶课程实践体系:学科内课程指向学科本质问题的解决,重在某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跨学科课程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重在整合多学科知识、能力与思维方式,促进技能的迁移应用、思维的延伸拓展和方法的灵活变化;超学科课程超越具体学科的概念体系,聚焦主题或大概念,指向真实且复杂的问题解决,重在打破课堂、学校与社会间的壁垒,融通学科与生活,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师执教“和植物有关的那些事”课程,通过有节奏、微目标、小步子的推进方式,带领学生了解种子的外形、种子发芽生长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生长的现象,从“认识自然”的层面收获感性经验;再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农耕活动、野外活动的相关常识,从“认识社会”的层面深化理性认知。学生分阶段完成实践任务,既感受到生命萌发的美好,又通过切身参与领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到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由此,学生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发展了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对植物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习植物的种植史,重构了对“植物”这一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通过“野外生存技巧训练”“野外集体游戏”等实践活动理解天气、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从珍稀度、是否有毒性等方面认识和辨别野生植物,极大地丰富了生活体验。二、融通跨学科课程资源,保证素养扎实落地将实践探索落到实处,需要广泛借力、深度整合,使各种学习手段和资源发挥出最大功效,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而服务。学生与教师交流,与同伴协作,与家长“联手”,从多方汲取力量;在查阅文献之外,通过参观、调查、走访等途径,和邻里、社区、社会发生交互,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的课程内容基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为主题的选文,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为素养目标。在此前提下,教师启发学生关注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总结新时代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尝试有意义的发明,如自制午休床、魔方机器人、智能垃圾桶、智能小夜灯、隔离防护装置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