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艺术史视野下视觉教养探究———评《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尹恒梁靖霖【导读】《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是王新多年来视觉文化研究心得的结晶。鉴于当代视觉文化盛行与泛滥的问题,该书以艺术史及艺术史学史为入思路径,对中西古今艺术图像展开了学理与趣味并重的比较与解读,提炼出了视觉教养的全新内涵,借助姿彩生动的诸多案例,提出了养成视觉教养的系统方法。全书在宏阔的学术视野下将跨门类、跨文化艺术图像比较分析引入了视觉教养研究领域,是一部雅俗共赏、富有洞见的佳作。【关键词】读图时代视觉文化融通视觉教养五眼说一、从“见与不见”到开放艺术史书写《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以下简称“《见与不见》”)一书是人文学者王新的一部雅俗共赏的视觉艺术图像研究专著。顾名思义,此书就是告诉人们如何通过易于看见的视觉艺术图像来觉察图像背后不易看见的东西,这也正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经常讨论到的视觉性问题。周宪认为视觉性“蕴含了极为复杂甚至极为隐蔽的视觉社会规则和文化语法”[1]。为了揭露潜藏的隐蔽视觉规则,讨论可见性问题时一般需要和不可见性联系在一起。可见与不可见总是互为阐释,以互文性的共存方式流行于视觉文化之中。《见与不见》的书写注定是要在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的辩证张力中展开。《见与不见》全书从艺术史与艺术史学史的角度入手,并进而扩展到大众图像的研究,将视觉艺术与文学、自然、爱情、神性、权力、市场六者的关系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兼顾学理与趣味的解读。艺术史研究一直存在着一种阐释惯性,即古代艺术史研究交给考据历史学,现代艺术史研究交给理论批评学,二者之间泾渭分明。美术史家巫鸿在思考这一问题时认为“只有通过理论和历史的磋商,重构221书评空间美术史的愿望才可能摆脱某一学术立场的标榜”[2]63,而在《见与不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重构开放美术史的努力。通观全书,总体上试图打破某一立场的霸权话语的出现,从而试图呈现出一种开放、公允的艺术史书写范式。譬如书中《凝视与游观的风景》一文,可以看见对作者中心主义的消解。文章先以对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入手,将四句与中西绘画技法联系,引出了中西空间理解方式:凝视与游观。进而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与宋代董源的《夏山图卷》为例阐释了二者的空间展示方式。最后将沈从文与鲁迅的文字也纳入二者的理解之中。但全文并无一处要引导读者抉择哪一种眼光,而是试图邀请读者参与到二者的体验与感受中来自我体证。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