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聚焦基础研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文丨本刊记者张乐编辑丨郝杰“科技创新”成为全国两会高频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也要坚持国际合作。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十年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以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突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卫星导航、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建成了FAST、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一批国之重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领域也部署了一批重点项目,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方面都有一些成果,在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辉煌的成绩固然令人振奋,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造不如买”“没必要重复造轮子”的观点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中国一些行业的技术发展得益于全球技术红利;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势力不断抬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大国博弈日益加剧。科技创新不足,不仅无法满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会使中国在一些国家的围追堵截下陷入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提到科技领域的“卡脖子”,很多人会想到芯片、操作系统等。由于我国在核心硬件生产、基础软件开发等方面长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其技术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而复杂的大国博弈中,科技封锁已经从软硬件技术、设备延伸至基础工具层面,这些封锁会对具体产业的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如今年3月份,美国拉拢一些国家,试图限制对华先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出口。重视基础研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变得尤为关键。在3月4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型号总设计师唐长红说,“我亲历运-20飞机的研制、5年首飞、8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