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三个课堂”之一的“名师课堂”应用目标是“共享名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2020)。从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角度来看,“名师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对乡村教育带动作用明显,能让薄弱地区、学校、学科迅速获得优质教学服务。但“输血”只能救一时,“造血”才能受益长远。只有激活乡村教师的内生力,才能深度促进进一步的教育公平。从2021年起,笔者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边远乡村学校进行“名师课堂”实践研究,立足数字平台,以新入职近三年的小学英语教师为服务对象,依托“青蓝工程”项目,发挥名师名课的示范效应,聚焦课堂教学视频开展实证分析,着力激活个体内生力,逐步摸索出一条青年教师仿学创新学习路径,促进了本地学科教研团队的效能升级,提升了学科教学质量,有效落实了国家有关“双减”的文件精神。现将典型做法分享如下:一、连续观摩学习一般情况下,在县(区)、校层面,每个学期都会开展名师送教、示范课教学研讨活动。执教人一般是有各级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或者在各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奖项的教师。在这样的公开课上,教师可用手机对现场教学进行全程录制,然后上传到数字平台供同伴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以“观察者”和“质疑者”的角色不加暂停、重播的连续观摩。(一)悬置自身,进入观察者状态在进行视频观摩时发现:大多数教师会用自己的“雕刻刀”刻意把所观摩的视频课雕琢成个人理想的样子,即过度带入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自己放置在观课的中央位置,以至于忽略了不少授课教师的教学亮点,从而无法对视频材料进行更客观、细致的分析。若视频课没有成为研究主体而存在,反而成为教师回顾自身教学优劣的参照,就失去了本身的研究价值。下面将胡塞尔(Husserl)的现象学方法———“悬置”引入其中,告诉青年教师要“将外界一切‘悬置’起来,在客观上使自我回到本心、回到纯粹意识”。“悬置”意味着陌生化,即希望青年教师在进行视频分析时能够“忘掉”自己既有的实践经验,单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视频中教学现象的本质及其情境、环节和教学语言等呈现的内容,客观审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例如,在观看市级优质课二等奖获得者程禾老师执教的PEPBook2Unit4Whereismycar?PartALet’slearn一课时,要求观课教师改变过去的评课模式,从评价“执教老师的上课优缺点”改为“我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于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