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4No.5课例引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对教材阅读文本中语言知识的讲解。教材阅读文本大多为短篇文本,文章结构简单,逻辑浅显,主题易探究。学生长期阅读教材短篇文本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信息的输入、逻辑的深化,不但认为阅读毫无难度,失去挑战,还缺少探究精神和主题意识,长此以往,阅读能力下降。初中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沉浸在文字情境中,感受不同的生活经历,汲取丰富的价值观念,提高判断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整本书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项挑战,文本篇幅长、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难等对他们梳理、理解文本造成了障碍。学生很难开始,也很难坚持。因此,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阅读状态,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以学生需求为目的,创造交流的机会,多维度搭建“支架”,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其文本阅读兴趣。搭建“支架”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进度,还能使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深化文本探究,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将支架式教学法引入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分解复杂文本,为他们搭建“支架”,指引他们的阅读方向,鼓励其坚持阅读。在支架式教学法的帮助下,教师和学生共同搭建情节支架、人物支架、语言支架、结构支架等,营造相互监督、相互交流的阅读环境,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其深化阅读,探究主题,抓住文本的情感主线。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和意义(一)内涵和特征支架式教学法最早由布鲁纳(Bruner)于1976年提出,指由教师或者父母等辅导者对学习者提供的即时支持,能促进他们有意义地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执行一个任务,并超出其独自学习取得的成果。支架式教学法是在维果茨基(Vygotsky)“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左丽娟2023)。支架式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减少步骤以简化学习任务;(3)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坚持学习直至学习任务结束;(4)强调任务的关键特征;(5)既要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又要防止学生过度依赖,失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6)展示理想的学习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向,鼓励学生模仿甚至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