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024/03/语文教学与研究/文本解读/以童趣为切入口的《朝花夕拾》解读徐艳群徐艳群,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然而,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与经典之间存在着隔膜。细细品读《朝花夕拾》中的童趣书写,条分缕析其中的童年乐趣、坐“过山车”般的情绪情感、随心任意的推理行事方式等,可以引发当代中学生共鸣,进而逐渐消减隔膜,吸引中学生重新认知经典,深入学习经典,传承文化经典。关键词:《朝花夕拾》;童趣书写;隔膜;经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要求”中明确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研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在《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置于诗歌散文作品类别之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占比极大,7-9年级教材中共选鲁迅先生作品6篇,每册1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已》,前3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后3篇小说选自《呐喊》,并且这3篇小说都写到了童趣。1926年2月至11月间,鲁迅先生在《莽原》半月刊上以《旧事重提》为总题,连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性散文。1927年5月至7月,鲁迅先生又加写《小引》和《后记》,并将《旧事重提》改题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朝花夕拾》大致以时间为线索,分十个专题回忆了作者的一些生活片段,作者在《小引》中提及“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2《朝花夕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家庭、生平、个性和思想发展的重要资料,还生动记录了清末民初中国风雨飘摇又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风貌:百姓对“长毛”的惧怕、旧式教育的死板失当、传统孝道教育的虚伪不情、民俗文化和民间宗教的多样性、医术有限却善于装神弄鬼的“名医”、封建专制的根深蒂固、西学东渐中的新式学堂、勇探新知的青年学子、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学校、授业育/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3/043人的恩师、辛亥革命前后的绍兴风云、个人命运的沉浮、民主革命的兴衰……鲁迅先生的作品,经典价值册庸置疑。然而,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与经典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