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梨园撷英昆曲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被称为“百戏之祖”“曲中幽兰”。根据文化部于2017年12月26日在京发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截至本次普查标准时间2015年8月31日,全国目前仅存348个剧种,而这些剧种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唱腔音乐的不同。自明代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以来,昆曲以其“细腻委婉”的“水磨调”独领“雅部”二百余年,是自明中叶至清中叶期间真正意义上的“国剧”,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传统戏剧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更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演奏昆曲音乐的主要乐器是竹笛,一般称为“曲笛”或“昆笛”。唐代房玄龄等所撰的《晋书·桓温传·附孟嘉》中有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其中:丝,指的是弦索乐器;竹,指的是笛箫管乐;肉,则是美妙的歌喉。通俗地说,这句话是指在戏曲舞台上,弹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唱的。因此,在运用竹笛为主要伴奏乐器的昆曲中,特别强调笛声与演唱统一和谐、相得益彰,也就是所谓的“竹肉相发”(明代袁宏道《虎丘记》)。昆曲唱腔的要求是“以字行腔”,使“字清、腔纯、板正”成为“三绝”,于是昆笛演奏的技法也要依据演唱腔格的特点,形成与普通民乐笛子的不同之处。同时,由于南北方和表演流派之间的差异,经过前辈昆笛演奏家的精炼与发展,不同的昆笛演奏流派随之形成。本文系笔者向徐达君老师学习许(伯遒)派昆笛技法的一些心得。一、“江南笛王”与“许派”昆笛“大江南北两支笛,一为小儿振飞,一为伯遒兄也”,这便是近代曲圣大家、俞振飞先生之父俞粟庐先生当时对许先生的评价。许伯遒先生,名闻锋,号柯,生于1902年,1963年与世长辞,享年61岁。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受家庭熏陶,8岁即能撮笛,又经名师俞粟庐、方萼亭、赵同寿指授,融会贯通,自成许身芷兰情徐按琵琶声■丁文轩北方昆曲剧院——从许(伯遒)派昆笛技法到昆曲《琵琶记》的传承之路38梨园撷英一家。许先生笛音饱满、音色醇厚、宽亮,在昆曲界被称为“满口风”,享有“江南笛王”的美誉。他不但笛艺精深,还精通古典文学,对诗词歌赋有着颇深的造诣,且擅长书法,爱好金石篆刻。许先生对昆曲音律、曲牌、唱腔中曲笛的运用和曲笛在昆音艺术以及指法上的研究用功至深、成就至高,且推陈出新,独创一派,这便是“许派笛技”。许伯遒先从名笛师方萼亭学笛,14岁那年,在上海一次昆曲清唱中,吹奏《千忠戮·惨睹》被昆曲宗师俞粟庐先生发现,欣然为其拍曲。在俞氏父子的指导下,他掌握了“俞家唱”的特...